上海书展五问(五)
采访人: 潘启雯 任志茜(商报记者)
受访人: 樊希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
邵 勇 (民营策划人)
丁一晨 (漫画家)
一问 用一句话或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上海书展,是什么?为什么?
樊希安:三联书店连续多年参加上海书展,我自己年年都要去。品位高、书香味道浓、服务好,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评价。
邵勇:首先,上海书展是市民的读书节。每年炎炎夏日迎来上海书展,市民们带着放暑假的孩子来淘书,一来让孩子融入书的海洋,感受爱书、读书的氛围,二来让闷在家的孩子出来换换空气,活动活动。除此之外,大人尤其年轻人也想借此翻翻书,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新书。当然,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也是吸引市民来书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上海书展是出版业的交流会。上海是全国出版重镇,也是中国最大、最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每年书展期间,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多达几百场。除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外,就数上海书展的影响力比较大了。
丁一晨:人山人海、书山书海、惊喜不断。
去年去过上海书展,就像一个超级大书店,各家出版社、各类图书、各种作者签售。签售现场异常火爆,活动接连不断。一场签售排下来,紧接着就有第二位作者签售,书展给读者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一下见到好几位想见的作者,去一趟真是绝对的划算。
二问 参加上海书展的经历中,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樊希安:印象最深的是大雨中上海市民的素质和对读书的喜爱。有一年上午开展,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还在排队进场的读者纷纷打起伞排队,没有一个人离去,也没有一个人拥挤,排着长队打着伞很有秩序地依次进场,这道亮丽的风景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邵勇:印象最深的就是,面对各种议论和困难,坚持到现在。
丁一晨:印象最深的就是读者们的热情,天气的热情,现场极其火爆但是工作人员都很负责,现场秩序井井有条。我在签《好想回到小时候》的时候,工作人员看到排队的读者比较多,下一场签售又在两个小时之后,为了安排好时间,又要满足每一个读者,工作人员对读者说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画一个头像然后签名,不然后面的读者都拿不到签名了,读者们都表示十分理解,并且很配合工作人员。人虽多,但丝毫没有拥挤,没有争吵,没有埋怨。工作人员和读者们的素质都是非常高的。
三问 您认为往届的上海书展在哪些方面有所缺憾?如何改进?
樊希安:展场设在上海展览中心,位置居中,交通便利,唯一的遗憾是场地显小,活动安排和售书活动受一定局限,可以开展场外延伸服务,或延展开馆时间,创造更多可利用的时间空间。
丁一晨:指示牌应做得更加明显醒目,许多读者在里面摸不清头脑打转,签售时间和场地一定标明。
四问 您认为上海书展在哪些方面值得称道?如何做得更好?
樊希安:最值得称道的是图书销售,这是书展的主要功能,上海书展发挥得很好,可以和香港书展相媲美。三联书店通过这个平台,每年都有几十万码洋的销售收入,名列各出版社前列。我们今年将会带来《王世襄集》、《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修订版)》、《剑桥中国文学史》等一批精品新书,应该会有很好的销售业绩。
邵勇:首先,贵在坚持。面对各种非议、碰到禽流感和世博会,甚至场地出现问题时,都坚持办下去,只有在办会中才会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其次,每年办会都有头脑风暴,群策群力,一年比一年服务好,内容更丰富,每年进步一点点,多年下来就很有经验了。如何做得更好,关键就看效率和效益了。在媒体宣传上可以再下功夫,早启动、多宣传,不仅让上海市民人人知晓,而且吸引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市民过来参与活动。另外,组织好各类图书馆、企事业单位、机构团体等的图书采购,也不容忽视。
丁一晨:由于签售是一场接着一场,如果上一场没有结束,请工作人员万万不可虎头蛇尾,造成后面没有签到的读者对书展的埋怨、对工作人员的不满、对作者的抱怨。一定要计算好时间,作者旁边要有帮手来负责翻书,让每位读者不能过度停留,签的东西内容太多,要求太多,合照太慢。毕竟时间有限,在不能满足一位读者全部心愿时,希望能满足所有人的小要求。
五问 您认为相关各方在推进全民阅读中应如何作为?
樊希安:三联书店作为品牌出版机构,理应为推进全民阅读贡献份内之力。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多推出精品力作,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而全民阅读的开展,也将促进出版社两个效益的增长,这是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我们将以“竭诚为读者服务”为宗旨,认真研究读者需求,多出版受读者欢迎的好书。
书展最“鲜”资讯
2013上海书展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路同行
◆ “书香中国”阅读论坛
8月14日下午举办的第三届“书香中国”阅读论坛将以“科学时空和阅读世界”为主题,以《十万个为什么》(新版)出版为契机,围绕科普与青少年阅读,邀请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现场座谈科普创作与阅读的话题,引导青少年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形成健康的阅读习惯,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知度。
◆ 上海国际文学周
第三届上海国际文学周的系列活动于8月13日至20日举行,将有10多位国际级著名作家、评论家、书评人和20多位两岸三地著名作家与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开展国际论坛、文学对话、作品研讨、文学演讲、新书首发和读者见面会等系列活动近40场。其中,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定于8月13日举办一天,主题为“书评时代”,围绕书评在阅读、写作以及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开展交流与探讨。
◆ 学术出版上海论坛
第二届学术出版上海论坛将于8月18日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期一天,以“古籍整理:新材料、新技术、新方向”为主题,以加强“研究性整理”为重点,聚焦我国古籍整理与出版,发布建国以来重大古籍整理成果,研讨我国古籍整理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邀请近60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和我国台湾地区文史研究领域一流专家、学者、出版人与会,共同研究探讨新材料、新技术背景下古籍整理健康发展、重点开拓的新方向,为推动我国古籍整理事业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 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讲坛系列活动
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讲坛系列活动于8月14日至20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将邀请一批中外学者、作家和文化名人以“文学中国”和“世界中国”为主题,围绕人文、文学、艺术领域的重大话题和重量级新作举办十余场演讲、文学对话等活动,与广大读者展开交流互动,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书展最美记忆
我眼中的上海书展(五)
书展为什么能
■缪宏才(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
连续10年,每年8月,都有全国数百家出版社和更多的书店、文化企业,会同二三十万上海市民,无惧烈日、台风、暴雨,开展一场盛大的文化嘉年华上海书展。
上海书展收获的美誉已经够多了,不必一一罗列,其中最恰如其分的一条是“中国最好的书展没有之一”。
以今溯往,首先得佩服组织者(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远见卓识。十年前,不仅不是办书展的好时机,相反,传统的书市、书博会、图书订货会的必要性、可行性、可持续性正遭到业内普遍的怀疑与责难。然而,上海书展开办了,而且,10年来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由上海的而全国的、而世界的,简直是一个文化奇迹。同样这10年,传统书业的常见营销方式哀声一片。仅书展一项,多少风光一时的全国性或地方性书展悄然退场。就在2个多月前,自1990年10月10日以来连办50余届的北京地坛书市也黯然宣布停办。由此,我们在赞佩组织者胆识的同时,也有必要反思一个问题:上海书展,证明的是“书展”的成功还是“上海书展”的成功?
书展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平台:文化平台、经济平台(或许还有政治平台的成分)。图书订货、图书展销是其最主要的两项内容,曾经在中国图书发行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高新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书展这种传统平台,如果没有切实的与时俱进,其衰落是必然的;但上海书展则证明了这种传统平台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可以更上层楼。
关键何在?
第一,“上海书展”让政府、企业、市民(读者)都成了大赢家,都能开开心心由衷地道一声“好”。书展这个平台上的主角有三个:政府、企业和读者。书展不仅有新书好书,还有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活动,还有明星、名人。每届都有接近场地饱和度的读者买票入场,就是用行动响亮地叫了一声“好”。出版社、书店以及其他相关文化实体,都是企业,都要核算成本利润,若没有尝到甜头,岂肯十年一路相伴?最明显的是上海大大小小的书店,每年书展过后,不仅从展场收到大量的银子,还会发现这期间的门市收入并未减少;又比如出版社,现在都已将上海书展当作一个新书重点书推出上市的重要档口,因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的上海书展,已成为新书发行全国的一个关键的制高点。
第二,上海书展成功地变成了全国出版界在上海的书展。上海是仅次于北京的中国出版重镇,但仅以一地的出版力量是不足以满足上海乃至长三角读者的阅读需求的。没有全国出版的支撑,上海书展既不能做大,也不可能走远。这一点,上海书展的组织者没有空喊口号,“主宾省”、赴京赴各省宣传书展诚邀出版社,实实在在的优惠加上恳切感人的真诚,使上海书展在内容上越来越有底气。而且,从2013年起,上海书展更将引入国际书展的元素,再上层楼。
第三,上海书展虽然脱胎于传统平台,但锐意创新,不断赋予现代元素,日日新,又日新,从而始终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上海书展在形式上起点就高,一开头就彻底摆脱了“地摊式”操作的常见书展模式。而且,这些年,绿色印刷、数码印刷、网络同步报道、港台和外国原版图书展销——各种营销手段令人目不暇接。
任何成功都是众多合力的结果,亲身参与上海书展至今,也一直在分析、反思。相信上海书展的组织者、参与者定能以更高的智慧与敬业,继续处理好“政府企业与读者”、“上海全国与世界”、“传统现代与创新”这三组矛盾,使上海市民的阅读生活更加幸福。
一家人的上海书展
■张 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内地以市民为书展之终极对象者,除上海书展之外不做第二家想。当然,目前而言,上海书展与香港书展相比则尚未到伯仲之间的份上。即便如此,能调动起诸多家庭倾巢而出,去看书选书购书并对书展每年都有所期待的,上海书展则与香港书展有得一比。我想其中的缘由不少,比如书展开幕前各类媒体大张旗鼓的信息传播,几令沪上居民人尽皆知。而引得众多三口之家光临书展的另一个理由则是上海书展所选择的时机:正值暑假期间,学生们大抵在各类学习班奔走之余有些空闲,而家长在对待孩子问题上基本都能保持一致的就是不反对他们买书。此外,上海向来是座具有阅读传统的城市,书香浓郁,书展自然是人们极好的去处。
我们一家三口,生活在这座书香之城,也便理所当然地与上海书展有了不解之缘。况且我在书业谋生,太太在高校工作,儿子是在校学生,三人三种身份,恰恰都与书有缘。我是工作加自己观展选书买书,公私兼顾。太太虽有陪同的职责,但也挑选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刊物,儿子则是连玩带看带买。因此三人每年在上海书展所费购书之资动辄在千元以上。每年八月的全家上海书展之行,业已连续九年,一次不落,雷打不动。犹记得2005年上海书展期间,台风麦莎肆虐,暴雨倾盆,我们三人依旧来到展馆,虽鞋袜裤管湿透,但仍不改其乐。那年书展,我和太太陪正读二年级的儿子看书的情形,竟然被某摄影记者抓拍到,第二天刊登在了《新闻晨报》的“悦读”版上。
我们三人去上海书展看书选书的习惯各不相同。我自己是带着三个角色功能去的,即作为书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角色,作为书业观察者的思考角色,以及作为读者的阅读角色。故一般先会整体观展,然后重点细看,最后自然是抽空采购自己心仪的图书。太太的习惯则是根据自己的了解,只光顾几家出版生活类保健类图书的出版社展位以及一些同类型期刊的展位。儿子是与上海书展一起成长的,他的参展习惯也随着不同的年龄阶段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幼儿园到小学前半段,儿子是在我和太太的伴随下看书挑书买书;小学四年级后到初中阶段,他基本是独自根据自己的喜好边“玩”书展边选购自己有兴趣的图书,包括地图、武器百科类画册和原版小说等。展场甚至成了他跟同学暑假聚会碰头之地。每次逛完书展,三人碰头,不免要对彼此的收获品评一番。其时大家走得都已筋疲力尽,而收获到的书香却早已充盈在心头,滋润而满足。
上海书展业已走过九个年头,大气渐成,影响日盛。我们一家三口跟这座城市的其他众多居民一样,在过去的岁月里成为了上海书展的忠实参与者,在都市文化大餐的熏陶下吸收着精神的滋养。在第十届上海书展即将如期而至之际,全家人也早早地开始了再度享受书展品味书香的期待。只可惜今年儿子要赴欧交流,将错过我们一家人的第十个上海书展,实属憾事一桩。虽则如此,儿子却已早早给我交代了任务,为其寻觅新的阅读内容,且要独特而有创意者。
因为书,因为阅读,因为上海书展,我们一家跟这座城市的无数个家庭以及无数名读者一样,真是有福,在每年的暑期,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
书展最全十年纪
2009上海书展
2009上海书展于8月13日至8月19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届书展以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吸引了全国500余家出版单位参展,推出10余万种图书、举行文化活动370多项、24万人次的读者参加了这一文化盛会,主会场实现销售码洋2800万、分会场实现销售码洋1000万,订货码洋1.8亿元,团购码洋800万。
上海市、中宣部、原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领导亲临书展。
相比往届,本届书展实现如下重大突破:
1.书展主场馆回迁上海展览中心。
2.首次设立分会场,由规模较大的上海书城、古籍书店、艺术书坊、博库书城、大众书局和季风书园等大型连锁书店和品牌书店开设区县和地铁分会场,并在上海的一城网和99读书人网设立网上分会场,点面结合,城郊结合,形成场内场外、线上线下相呼应,扩大了书展的服务效应。
3.主宾省为江苏。江苏展团带来4200种苏版精品图书,组织了近30项活动,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4.针对专业读者需求,首次设立科学技术馆和人文艺术馆,向专业领域积极延伸探索。
5.首次设立主题日活动,设立了世博、经典诵读、科普、书香体验、青少年等主题,对大众阅读和城市生活品位与潮流产生更直接的引领作用。
6.首次实现参展图书全品种网络化信息查询。
7.上海热线、新浪、东方网首次在现场设立直播室,全天候直播书展动态资讯、嘉宾访谈。
8. 67名世博志愿者进行了文明待客、优质服务的“大练兵”,为读者提供温馨的导引、导购、导读服务;上海外文图书公司、上海书城、上海图书公司等单位的全市首批52名星级发行师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在上海书展开展星级服务。
(王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