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上海书展十年之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上海书展即将召开之际,本报与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一同策划推出“上海书展十年之旅”系列报道,以上海书展十年发展脉络为主线,连续推出八期专题。本期为第六期。(链接:本报7月12日4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一)》、7月16日3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二)》,7月23日6~7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三)》、《上海书展十年之旅(四)》)~~~
2013年上海书展即将召开之际,本报与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一同策划推出“上海书展十年之旅”系列报道,以上海书展十年发展脉络为主线,连续推出八期专题。本期为第六期。(链接:本报7月12日4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一)》、7月16日3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二)》,7月23日6~7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三)》、《上海书展十年之旅(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3年上海书展即将召开之际,本报与上海书展组委会办公室一同策划推出“上海书展十年之旅”系列报道,以上海书展十年发展脉络为主线,连续推出八期专题。本期为第六期。(链接:本报7月12日4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一)》、7月16日3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二)》,7月23日6~7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三)》、《上海书展十年之旅(四)》)
上海书展十年之旅(六)
刘 颖
张怡微
宋焕起
  书展最值期待

  上海书展五问(六)

  采访人: 潘启雯 任志茜(商报记者)

  受访人: 宋焕起(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

  张怡微(上海作协签约作家,2012年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嘉宾)

  刘 颖(《天津日报》读书版 记者/编辑)

  一问 用一句话或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上海书展,是什么?为什么?

  宋焕起:相较于其他书展,上海书展最为迷人的气质就在于,它是一个“读者嘉年华”:读者的广泛参与和购书热情,是上海书展上一道闪亮的风景。

  上海市民有着令人尊重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氛围,他们不仅爱读书,也会读书,读好书。在上海书展上,他们不仅读书、淘书,同时也荐书、论书;他们是书展的看客、观众,同时也是书展的主角、明星。可以说,通过每一个读者,上海书展营造的书香才弥漫开来,传递出去,进而涵养着整个城市的心灵。如同阅读会改变人的气质一样,反言之,读者的素质和修养,也塑造着上海书展的精神和气质。

  张怡微:“梦幻宫殿”。想到纸书的没落,想到数字出版的兴起,其实那一座展览中心见证了嬗递的过程。书店越来越稀少以后,像书展这么盛大的纸书会展挺令人想念的。

  刘颖:上海书展是全国性的书展,十年来发展得越来越好。媒体对上海书展也非常重视,除了上海本地媒体、长三角地区媒体之外,全国很多省市都派来了记者编辑进行采访。上海书展的关键词可以说是全国性书展、亲民阅读、影响广泛。

  二问 参加上海书展的经历中,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宋焕起:参展过程中,有太多的好书或活动可圈可点,我就讲一个好玩的小花絮。记得在2010年书展上,我们在中国出版集团展位上举行我国台湾著名环球旅行家马中欣《三毛之谜》的签售,场面十分热闹。而当时和集团展位相对的中央活动区正在举行《可凡倾听》的签售会,两边气氛都很热烈。就在《三毛之谜》一书的责编对读者介绍作者马中欣时,忽然听得对面台上的主持人曹可凡也跟着喊出“欢迎台湾著名旅行家马中欣”,让两边的读者都很诧异,继而会心一笑。曹可凡先生此举动因不得而知了,但当天我们的签售异常火爆。

  张怡微:印象最深大概是去年戴从容老师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当时还只有抽印本,爱尔兰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也来了。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想象一个不可能存在的译本且没有实物,令这个书展活动充满了精神生活的魅力。

  刘颖:日本作家石田衣良在和读者互动的时候,是在一家图书馆,当时来了许多热情的读者,把小小的会议室挤得满满的。36℃的上海,没有空调,大家都挥汗如雨,工作人员和媒体都忍不住半路出去透口气,石田衣良依然西服革履一丝不苟地与读者交流。他始终面带微笑,鼓励读者提问,耐心满足他们签名合影的要求。

  三问 您认为往届的上海书展在哪些方面有所缺憾?如何改进?

  宋焕起:上海书展组委会非常重视中国出版集团,历年都给我们最好的位置——中央大厅的展位,集团每年都携40家单位近8000种、20万余册的图书参展,上海读者对集团尤其是一些老字号的出版社情有独钟,书多人多,就使得展位显得格外狭仄。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能不能将现在主宾省的位置也给中版集团,而把主宾省移到现在的序馆处。一方面解决了集团空间不够的问题,同时更为突显主宾省。主宾省是上海书展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和概念,把主宾省放在序馆的位置,礼遇和规格更高,也能更好地利用序馆的功能,使其功能由虚(单纯的展示)变实(展示并销售),同时每年又有所变化。关键是能够通过更好的整体上的规划,为读者营造一个更为通透舒适的读书、选书和购书空间和氛围。

  张怡微:每年书展都是高温天气,从地铁站走到会展中心的各个入口,希望能有空调接驳车。

  刘颖:上海书展的展厅路线有些复杂,比如由东厅到西厅只能从二楼过,如果两边活动都在一楼的话,就要上到二楼再下来,有的会议室比较偏僻,找到的时候活动已经快要结束。所以建议加强志愿者培训,做好路线指示。分会场建议不要设置得太远,不然为了一个想要参加的活动跑出去,可能半天时间就没有了。

  四问 您认为上海书展在哪些方面值得称道?如何做得更好?

  宋焕起:我之所以说上海书展是“读者嘉年华”,就是因为上海书展能够发动市民、发动读者,共同打造书展这张城市的文化名片。这一点目前国内其他城市可能都做不到。

  这一方面是由上海市民的素质决定的,同时也由上海书展的定位和理念决定的。上海书展从举办之初,就体现了“以读者为本”。海派文化的“海纳百川”和精致精细在举办书展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上海书展不仅成为读书人的节日,读者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文化风向标。

  张怡微:上海书展的国际文学周做得挺好的,在重点活动的分场上也做得别开生面。如上海图书馆、上海作协、2666图书馆的分场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目标读者,分散人流。如果要做得更好,就希望分场活动也能和出版社做更好的沟通,让新书走入分会场售卖,目前许多分会场演讲、座谈活动,没有即时的新书售卖。

  刘颖:上海书展是每年我期待的书业活动之一,为我的版面提供了很多不错的素材。媒体中心的资料相对齐全,普通读者也能从导览台拿到所有的活动安排,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参与。

  其实,针对不同类别的书,可以做不同的活动尝试。上海书展之前已经在做了,比如童书会带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茶叶养生类的书会给观众们品尝书中配方的香茗,等等。今后可以多用一些多媒体方面的手段。

  五问 您认为相关各方在推进全民阅读中应如何作为?

  宋焕起:推进全民阅读,对于出版社而言是责无旁贷的。全民阅读也是出版社关于中国出版梦的终极理想之一。在推进全民阅读上,出版社要做的不仅仅是多出好书,多出精品力作,更要从整体文化氛围上加以引导,为全民阅读制造舆论、营造氛围、引领思想。这也是中版集团以及东方出版中心如此重视上海书展的原因。我们参加书展,要搭建起的不仅仅是读者和图书销售的桥梁,还应是全民阅读和城市文明间的桥梁,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就像上海每年有车展、农产品展、电影电视节一样,在城市文明的建造中,必定更需要有一个书展。书展上好书荟萃、群贤毕至,是一次图书和作者的红毯秀,是一场超乎想象的行为艺术,是全民阅读的狂欢节。出版人就是要以集中而有力的姿势,让人们在文化快餐的时代重温图书的温度和力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出爱阅读、爱思考的价值观。当阅读的价值在读者心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阅读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时,我们离全民阅读的中国梦,亦不再遥远。

  书展最美记忆

  我眼中的上海书展(六)

  无法弥补的遗憾

  ■汪耀华(《中外书摘》杂志主编、上海书展策展人)

  2008上海书展于8月13至19日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主持这届上海书展办展工作的组委会秘书长是时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楼荣敏。在他的带领下,这届书展与往届相比,提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的概念,演绎了“名人大家是‘大家’、广大老百姓也是‘大家’”的理念;首设主宾省;开幕式邀请抗震小英雄林浩同学作主题演讲;设立爱心书屋,倡导“买一本新书、赠一句嘉言、献一份爱心”的书香传递;编印《2008上海书展会刊》等官方读物现场免费发放读者,为读者参观购书提供全方位导航……

  楼局长担任组委会秘书长后延续旧制,继续封我为“布展主管”。在大约半年的时间里,我们见面开会、电话联系频仍,他希望我想到什么就提醒他,我也就顺着思路尽力而为。书展之后,楼局长又命我协助编辑一本2008上海书展综览《传递书香》,使我有机会正儿八经地当了一回图书责任编辑。之前,我只是报纸编辑、杂志编辑、图书的特约责任编辑等等。

  国庆节前,出版社通过了选题报告,说好过了国庆长假就将编好的文稿送楼局长审读。可是,尽管在9月28日临下班时我请同事将文稿刻盘带回,想着花两三天编完后联系排出校样。不知为什么,那个国庆长假很懒,始终没有静心动笔,虽然一直担心楼局长打电话来问,我也想过先打电话,但又怕节日影响他休息,就一直没打。只是到了长假的最后一个晚上,把一迭稿件收纳后准备在第二天上班时翻阅。

  10月6日上班后,我试着打电话给楼局长办公室,想就书稿再确认几个问题时,电话没有应答。再找其他人却让我大惊失色——楼局长当天早上昏迷并送入医院抢救。我去了医院,他已躺在重症病房。10月7日凌晨1:52在昏迷十多小时后,他离开了这个无限眷恋的世界。没能和楼局一起完成《传递书香》的编辑出版工作,成为我的上海书展记忆中,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与楼局长的相识是在他担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之后的1999年。我们交往不多,往年的几次见面,都是我在出版局办事时遇见而受邀去他办公室坐一会,或是有二三外地朋友到上海出差拜访他谈及与我也熟时就一起说说话。有时,他写了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或做了一件开创性的工作会告诉我一起分享,我偶尔在媒体刊出短文待他发现后也会与我交谈。

  2007年年初,我从新华书店调到出版社工作,楼局长通过分管的局政策法规处交办了三个调研课题,使我与同事经过整个调研、访谈后完成了《上海书展——大都市的文化交流平台调研报告》、《上海大型书城发展空间和专业书店布局趋势调研报告》、《中国网上书店现状与建立上海出版网站可行性调研报告》。调研这三个课题,使我打开眼界,对于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有了些许新颖的见解。

  回想2008年9月26日,楼局长召集了一次有关支援都江堰农家书屋的专题会议,邀我也参加。会前开玩笑说:“几个星期不见,你怎么白发也多了。”我说:“操劳。”他说:“你比我小多了,看我还没几根白发。”

  天妒英才。想着楼局长的离世,有些恍惚,总有些不大相信。有时,也想到要为楼局长做些什么。因为,他曾屡次说,我们是兄弟。

  书展随想

  ■格 非(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

  2011年8月,在《春尽江南》出版后不久,受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邀请,我得以去上海参加书展,在这个我曾经熟悉的城市里待上一周。

  这些年,我所参加的各类书展,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大多都有点让人畏惧。通常是能推则推,如果实在推不掉,就会采取一种麻木不仁的态度。我不知道书展的主办方、图书销售商、经纪人和购书者对此有何感想,但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有时会觉得,全世界的大型书展,仿佛都是为了打掉作家那点可怜的自信而专门安排的一个阴谋。别的且不说,当你置身于图书卖场那浩瀚的穹顶之下,手执话筒,声嘶力竭地向摩肩接踵的读者兜售自己的作品时(你的前后左右同时有无数个话筒在发出煽动性的声音),要说你心里没有一点丢人的感觉,那纯粹是在说谎。当无所适从的听众将脖子扭向你的时候,你只能祈祷他们不要在5秒钟后将脖子转向它方。不知怎么搞的,我从幼年时代起就很厌恶在集市上卖东西。因此,每次参加完这类书展之后,我差不多要回家酣睡三四天,才能让自己的心智回复正常。

  但上海的书展稍微有一点不同。唯一的一次公开演讲,是在上海图书馆的报告厅举行的。来听演讲的人没有买书的义务,用不着在演讲结束后为悄悄溜走而心怀鬼胎。与读者的见面会虽然被安排在了书展中心,却是一个密闭而静谧的空间,空调不凉不热。我和来自香港的董启章先生不仅可以从容地回答读者的提问,甚至可以互相调侃。而在签售环节,我发现上海的读者在排队等候签名的时候,很有秩序,绝不会出现很多手同时伸向你的尴尬。我发现,很多人的书里都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要么写着某某先生或某某女士——我很乐意将他们的大名抄在扉页上,请他们指正;要么写着“祝某某小朋友学习进步”;再有,就是写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类的格言。你不得不佩服他们在考虑问题时的精细、理性和效率。几天的活动结束后,我心里自然就有了“这样的书展,多参加几次倒也无妨”一类的念头。遗憾的是,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邀请过我。

  在那次书展期间,曹元勇和郏宗培先生多次向我提及,说黄浦区有一个工人们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他们定期举办读书研讨会,已经坚持了30多年,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参加他们的活动。由于种种原因,我与这些工人朋友的见面,在两年之后才得以实现。那天他们讨论的作品正是《春尽江南》。那些当初创建这个读书会的年轻人,如今或许已经当上了爷爷奶奶了吧。我记得那天下午,窗外飘着罕见的大雪,你在静听他们的发言时,那种毫无矫饰的坦率和认真,让你不能不肃然起敬。那次研讨会最让我难忘的,不是赞美,而是直言无隐的批评。唉,批评若能相知,就会像红宝石一样珍贵。我相信,假如王安忆女士面对这样的批评,也一定不会感到恐惧的吧。最后,当他们将一本预先打印的发言论文集递到我手中时,我只能不断地深呼吸,假装自己没有受到感动。

  我知道,像黄埔区工人读书会一类的民间组织,在上海还有很多。能否将这样的读书会融入上海书展的整体规划,也许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书展虽难免集市和庙会的氛围,但根本目的无非是读书而已。

  书展最全十年纪

   2010上海书展

  2010上海书展于8月11日至1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主题为“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与世博同行”,吸引了全国500余家出版单位参展,推出15万余种图书,举行文化活动420余项,25.2万人次的读者热情参与,主会场实现销售3080万元、分会场实现销售1100万元,团购实现6000万元,皆创下历史新高。

  上海市委市政府、原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领导与读者共享阅读之乐。适逢世博年,本届书展突出“与世博同行”主题。书展现场为甘肃舟曲设立捐款箱,学者钱文忠、作家贝拉等将在现场签售图书所得款项3万余元及广大读者爱心捐款1.93万元,由书展组委会全部捐给灾区。

  相比往届,本届书展实现如下重大突破:

  1. 主宾省为浙江。展出3500余种浙版图书,组织了近20项活动,实现销售105.8万元。

  2. 2010年上海图书交易会的功能定位从以订货为主向团购转变。全国150多个出版社、100多家书店和600余家图书馆2000多人参加了本届交易会。全国三大图书馆配送商首次同时同地共同参加,团购码洋突破6000万。

  3. 首设少儿图书馆和辞书工具书专题馆,进一步打破以往单纯以出版社为单位的布展方式。

  4. 搭建1000平方米的“阳光篷”,增加书展的物理空间。

  5. 首次推出“十佳”评选:最有号召力的十家出版社、最有影响力的十本新书、最有创造力的十位编辑。

  6. 新闻出版人首次集体“微博”。上海各大出版社社长、总编等88位上海出版界人士以“2010上海书展出版人”的名义集体开通新浪微博,实况“转播”书展。(王雪明)

  书展最“鲜”资讯

   2013上海书展暨 “书香中国”上海周品牌活动

  ◆ 中国书业馆配年会

  本届中国书业馆配年会于8月11日至13日先期举行,由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承办。年会将继续在青浦世纪物流中心举办,组织沪上及国内200多家知名出版社和400多家大学及公共图书馆开展图书馆配团购业务和学术信息交流。其中,中国版协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经济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法律图书出版发行联合会首次整体参与本届馆配年会将成为最大的活动亮点和交易重点。8月13日下午还将举办由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出席的“出版社与图书馆高层论坛”。

  ◆ 上海国际童书嘉年华

  2013上海国际童书嘉年华将与本届书展同步举行,由上海新华传媒连锁公司、上海外文图书公司承办。参展商包括数十家国际知名童书出版机构与国内各少儿图书出版社。上万种国内外少儿畅销图书、精品读物和一大批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参与的几十场活动,继续为广大少儿读者奉献一场“阅读盛宴”,营造一个温馨美好的阅读家园,让上海小朋友与世界阅读同步。

  ◆ 书香上海悦读季区县系列活动

  为进一步体现上海书展的同城效应,推动区县全民阅读活动,本届书展将首次创设“书香上海悦读季”区县系列活动,以“书香上海悦读季”为总冠名,全面提升全市各区县在书展期间组织的各类阅读文化活动的品牌影响力。每个区县确立一个主题,着力打造区县特色与品牌,强化活动的群众性、公益性和广泛性,营造与主会场高度互动和同城呼应的“满城书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01版:一版要闻
   第002版:发刊词
   第004版:资讯索引
   第005版:贺之卷
   第006版:政府高官·业界大家·学者名流
   第008版:广告
   第009版:精品推荐
   第010版:海外·华文·出版界·传媒业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广告
   第014版:省局·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民营·专家学者·作家
   第016版:优案推介
   第017版:广告
   第018版:出版社
   第020版:广告
   第021版:优案推介
   第022版:广告
   第024版:广告
   第025版:广告
   第026版:广告
   第028版:广告
   第029版:时之卷
   第030版:阅读产业
   第031版:阅读产业
   第032版:广告
   第033版:优案推介
   第034版:阅读产业
   第035版:阅读产业
   第036版:精品推荐
   第037版:阅读产业
   第038版:优案推介
   第040版:阅读产业
   第041版:广告
   第042版:阅读产业
   第043版:新商报更
   第044版:阅读产业
   第045版:广告
   第046版:广告
   第048版:广告
   第049版:广告
   第050版:阅读产业
   第051版:广告
   第052版:广告
   第053版:广告
   第054版:传媒产业
   第055版:传媒产业
   第056版:广告
   第057版:广告
   第058版:传媒产业
   第059版:广告
   第060版:广告
   第061版:优案推介
   第062版:传媒产业
   第063版:创意产业
   第064版:广告
   第065版:广告
   第066版:创意产业
   第067版:创意产业
   第068版:广告
   第069版:品之卷
   第070版:阅读产业
   第071版:阅读产业
   第072版:优案推介
   第073版:广告
   第074版:综合
   第075版:品牌论坛
   第076版:广告
   第077版:优案推介
   第078版:品牌论坛
   第079版:广告
   第080版:广告
   第081版:广告
   第082版:新拓品类
   第083版:广告
   第084版:广告
   第085版:广告
   第086版:品牌专刊
   第087版:优案推介
   第088版:广告
   第089版:广告
   第090版:品牌专刊
   第091版:广告
   第092版:广告
   第093版:广告
   第094版:品牌专刊
   第095版:品牌专刊
   第096版:广告
   第097版:广告
   第098版:阅读产业
   第099版:广告
   第100版:广告
   第101版:广告
   第102版:交流合作
   第103版:广告
   第104版:广告
   第105版:广告
   第106版:定制服务
   第107版:广告
   第108版:广告
   第109版:优案推介
   第110版:定制服务
   第111版:广告
   第112版:广告
   第113版:广告
   第114版:最美广告
   第115版:广告
   第116版:优案推介
   第117版:广告
   第118版:企业文化
   第119版:广告
   第120版:广告
   第121版:广告
   第122版:全家福
   第123版:优案推介
   第124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
   第125版:广告
   第126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
   第127版:广告
   第128版:广告
上海书展十年之旅(六)
上海书展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路同行
中国图书商报上海书展十年之旅126上海书展十年之旅(六) 2013-08-01 2 2013年08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