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创意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3D打印如何改变文化创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王少波  邹昱琴

  3D打印是印刷和制造技术的一次划时代革命。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3D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许多传统的产业在未来将面临革新,甚至是全面重整。

  3D打印并不神秘。2012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3D打印即成为工艺设计、玩具制造的宠儿,显示出3D打印正在全面融入文化产业,创造着新的文化消费市场。在许多专家看来,3D打印在文化创意方向的应用非常多,既包含了个性化的定制和制造,也包含像珠宝首饰这种现代艺术品的生产和制造,还有古代艺术的再现,如文物等高端艺术品的衍生品等。

  助力个性化出版

  “出版业的最终目的,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复制信息和传播信息,从这个角度而言,3D打印技术实现了信息的立体化,将更加有利于信息的精准传播,属于三维出版技术,其意义是极其重大的。”杭州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东来如此评价3D打印技术和出版业的关系。

  3D打印虽有“打印”之名,却和一般的打印不同,它主要是在电脑操作下,将材料进行加工,塑造成设计的模样。目前在国外也尚未进入出版领域。出版业作为创意产业的领域之一,是将指定的内容传播发行的产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传播发行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纸张的发明到活字印刷术的创造,再到今天的数字印刷,出版行业经历着技术的变革,却从未消亡。

  近年来,新媒体的产生对传统媒体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有人宣称传统出版的“末日论”,其实这是对“出版”这个词的误解。如今的出版业既无铅版更无木版,传统字面意义上的“出版”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出版”,是指代“公开发行”的意思。内容一定要公开发行,而出版业作为将内容传播、公开发行的产业,又怎么会消亡呢?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勇告诉记者,他一直在关注3D打印技术的发展,在过去几年里,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有的媒体还将3D打印技术喻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但罗勇感觉这还需时间的检验。因为3D打印要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第一是扩展耗材,耗材决定了3D打印机的能力边界。目前3D打印的耗材非常有限,主要应用于模型、玩具等工业和民用产品领域,因此还需要扩展到其他领域才行。第二是对待知识产权的态度,3D打印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越是精准复制这个问题会越严重。第三是降低成本,3D打印前期需要大量投资,但利润很差,无法规模化,很难吸引资本力量大规模加入。可是从3D打印技术与出版业的关系来看,罗勇认为这将是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为有特殊需要的客户定制图书,可能成为将来出版界的大趋势。

  这是因为,出版社的产品从来不限于纸书。类似地球仪这样用来传播文化内容的产品一直都是出版社的出版内容。当今时代的出版更需要与新技术结合,将内容多媒体化,将编辑加工的创意内容植入时尚产品中;为客户定制有特定需求的产品,既要突破纸质书的局限,又要牢固把握自身的知识产权,将长期积累的知识借助科学外化为全新的产品。在走向创意化、个性化的过程中,出版业可以借助3D打印的力量。首先,3D打印产业缩短了新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时间,更多的创意产品不再受制于成本。其次,3D打印的推广赖于民众有定制个性产品的需求。此外,3D打印还告诉我们,打印不一定用纸张,那么出版的产品也不一定是图书。

  3D打印在出版的应用前景可期,那么它和印刷的结合点在什么地方呢?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副院长魏先福认为柔性版制版的基本特点是印刷图文部分是突出来的,而这些突起是由网点组成的,这个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做出来,这样就可以利用3D打印的方式来实现柔性版打印制造工艺了。那么3D打印是否可以代替传统制版方式呢?魏先福表示这在将来是有可能的,但就目前来说其实用化还有问题,那就是成本和速度,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让历史穿越成为可能

  首先是突破3D色彩还原的局限性,实现高强度色彩的还原。因为3D打印机在色彩方面并非专长,需要通过技术弥补打印机的缺陷。其次是利用已经掌握的色彩还原和管理技术突破3D打印现有的技术,在整体的还原上实现成型组件的无缝对接。比如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带来的两尊佛像,这两尊佛像超出了现有的3D图像的尺寸,所以分成7个部分进行打印,最后根据三维的数据进行拼接,而这种拼接的技术仍需攻关。第三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文物还原标准缺失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实现3D打印的规范化、技术化和数字化。突破这三项关键技术,才能够在3D打印技术应用于文物的复制还原上做得更好。

  “印刷是一个还原的过程,而数字印刷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则可以应用于文物还原。第一种方式是利用数字印刷的色彩管理技术,对3D模型数据进行色彩校正,最大限度保证3D打印的颜色准确性。另一种是复制,以空间形态存在的文物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复制,而以平面形态存在的文物则使用数字印刷技术进行复制。”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迁说。

  张晓迁说:“提到3D打印,我想大家可能都看过《十二生肖》,成龙在兽首上一边摸,3D打印机一边就打印出来了兽首模型。实际上这是个加速了的制造过程。3D打印其实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是将三维数据模型添加材料来创造出实物的一种叠层制造技术。”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3D技术和数字印刷在文物复制方面的应用。该公司从2011年开始与新疆龟兹研究院合作开展的龟兹洞库数字化与还原保护工程是3D打印在文物保护上的最新成就,新疆龟兹研究院一直对这些洞库进行科学的保护和管理研究以及合理的开发和运用。2012年建成的第17窟是首个用3D技术完成等比例还原建造的洞窟。跟原模型、原洞库的三维数据进行对比,其相似度几乎接近100%,还原度也达到98%,不管是空间结构还是色彩上的还原度都非常高。3D打印技术在文物复制上的应用,在艺术欣赏、学术研究、保护开发和传播展示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实现了石窟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可移动性。

  张晓迁认为,3D打印在文物复制方面的应用是非常具有优势的。首先是它在空间形态上的精确度非常高;其次是画面定位准确,打印出来的佛像立体空间结构要进行颜色的还原,所以必须把颜色呈现在空间结构上,这就需要很高的准确性;再次是重量,利用3D打印可以通过控制输出的厚度来控制整个模型的重量;最后是还原文物色彩上更接近本身,任何色彩还原过程都会受到输出环节的制约,颜色信息就会有损失,而通过3D打印技术就可以尽可能地还原整个模型的色彩。

  然而现在的3D打印在文物方面的应用尚处于刚刚开始应用的阶段,有些方面的技术还需要进行攻关。

  创造创意的无限想象空间

  “3D打印技术在文创领域建立了一个数字技术和实物之间的桥梁。3D打印作为一种工具,它可以做到传统手工无法达到的工艺,很多之前大家无法做到的东西,通过这个技术可以实现;而且不只是艺人和匠人可以做,这就提供了艺术领域跨接整合的机会。然而3D打印技术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工具,工具可以代替你手上的部分工作,但是无法代替大脑,所以最终的创造性还是要靠头脑。”赵东来强调了这样的观念。

  赵东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3D打印技术在文创方面的作为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最容易推广和应用的。首先,这项技术解决了很多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手工制模的过程,并可以将模具制作得更精准、更复杂、更富想象力;比如琉璃行业,利用这项技术,就完全可以实现更多有创意的产品设计,甚至可以用这项技术来进行精准的文物复制和衍生产品开发。其次,利用三维数字化和3D打印的技术,可以在不同尺寸、不同材质的作品之间进行比对,在电脑和3D打印机上解决一切编辑、放样、出样等之前费工费时而又不准确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节约了成本;比如城市雕塑领域,利用这个技术完全不再需要传统的手工放样的过程,之前几米、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泥巴雕塑再也不需要了,为设计师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再次,这项技术尤其在文物的修复、古建筑保护、考古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杭州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这项技术在现代工艺美术领域也做了大量的成功尝试,在青瓷、紫砂、石雕等各个领域都做了很多的成功案例,还有一些领域正在做产业化的尝试。

  2012年西安园艺博览会上,作为文化艺术里的一个项目,杭州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历经20个月,将代表西安形象的一批西汉雕塑进行复制,最终按照一定比例做出了10件琉璃作品,成为了在西安永久陈列的现代文物。此外,在我国台湾召开花博会期间,作为交流用的特色作品,将我国雕塑家陈云港的一个大型浮雕,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三维数字化,采用3D打印的方式做成一个模型。赵东来还提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一个汉代陶俑,在对它进行了三维数字化之后进行3D打印,采用仿玉的材质做出模型。可见不只是琉璃,在瓦钢、石雕等方面,同样可以利用三维数字化和3D打印技术做大量的工艺品和衍生品的开发和应用。

  同样在2013上海国际印刷周上出现的几可乱真的名家紫砂壶复制品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据介绍,这个紫砂壶的制作非常不容易。赵东来认为:“很多人觉得用现代的方式做这样的东西,是不是亵渎文化或者你做的东西是不是可以达到要求,实际上我们归根到底是把它当作一种技术,我们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都有相应设备代表社会技术水平的工具,同样我们把3D打印技术和大师的技术进行结合,最终我们还是用手工的方式做出来,只是做得更精准、更准确。”

  在谈到做出来的产品比大师制作的本身精度还高,将来会不会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时,赵东来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大家都知道黄杨木雕,现在的木雕大师基本上都是50多岁,历经多年的经验积累才可以达到高超的技术。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大师来说,做一件精品至少要3个月或者更久,当然这些精品的价值感非常强。但是出现的问题就是大师的精力不可能大量制作,所以这些东西变成了少数人的产业,不可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艺术,大家接触不到这种艺术,就变成了一种高端的奢侈品。文化不能停留在高端的欣赏,如何把文化和经济进行结合就是3D打印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

  将3D打印转化为利益

  所谓创意产业,就是不再以效率为依据,而转以异质性、差异性、不可通约性、个性这些反效率的尺度为标准,这种反效率的尺度,是创意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现代经济逐渐转向兼顾效能和价值,效用最大化就逐步受到价值最大化的挤压,表现在文化理念对消费者估价的影响加大上。而创意正好作用于这一区间,带来利益。

  创意产业的“质量控制标准”,是相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标准化流水生产线而言,不再注重批量生产,而是以个性化为主,能够更好地满足定制的需要,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而目前的3D打印由于受到自身成本的限制,不适宜批量生产,因此可以称3D打印和创意产业是“绝配”。那么,应该怎样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创意产业,从而转化为利益呢?

  首先,一些传统印刷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时,已经开始利用3D打印技术。例如,近年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展洞窟壁画等文物的保护性复制工作,如今关注3D打印技术,希望结合扫描技术更好地完成复制工作,研发缩小版的复制品。其次,3D打印在个性定制领域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桌面式3D打印机的出现,使得个性化的创意应用成为可能。正如《时间线》杂志所说,“3D打印技术的本质在于,将原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设计和制造的权力,发放给尽可能多的普通人”。例如,诺基亚近日表示,该公司发布了工具包,使用户可以利用3D打印机制造自己喜欢的手机保护套。这只是3D打印个性定制案例中的沧海一粟,但已很好地说明了3D打印在大众消费者进行产品定制上的优势。再次,国内3D打印的体验营销值得关注。国内3D打印设备商注重在全国大城市举办体验活动,借助媒体吸引体验者。除却专业展会,利用线上推广、线下体验式营销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此外,赵东来还提到了目前3D打印盈利的两个模式。一是设备销售,通过企业自身研发生产的设备,或代理国际先进品牌的设备销售来获得利润,销售的客户包含企业、院校、研发机构等多方面。二是服务,通过三维数字化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结合,可以为工业、医疗、文创等多个领域的客户提供3D打印服务,并以此获得利润;当然也有企业将服务做到产品一体化,利用三维数字化和3D打印技术,来制作产品的模型,然后利用这样制作出来的模型来制作出具体的小批量的产品,再通过产品的销售来获得利润。

  ● 声 音

  ■罗勇(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3D打印技术与出版业的关系来看,3D打印就像我们的即时印刷技术,可以个性化定制,随印随取,非常方便;从这点来说,3D打印就是下一个按需印刷,只要技术再有突破,成本进一步降低,有关版权问题得到解决,3D打印就是未来出版业的新形式。

  ■张在建(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认为3D打印不仅仅改变了印刷业,还影响并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因此,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正在寻求进入3D打印产业的切入点,第一步我们将去3D打印技术发展较好的欧美地区观摩学习,以最好的姿态让凤凰印增添新的印刷内容。

  ■潘建平(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一直很关注3D打印技术的发展。我们也一直从各个方面在评估3D打印应用的可行性。可是目前由于3D打印技术在材料方面受限,无法提供雅昌在文物复制和修复方面所需要的材料,同时在书籍封面设计材料上的应用也受到限制。但是我相信,随着技术的突破,3D打印技术未来在文创领域会有可观的发展前途。

  ■李涛(杭州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文化创意产业是三维数字技术和3D打印技术应用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因为它有非常多的曲面造型、复杂结构,同时也是个性化比较强的应用方向。它应用的方向包括文物数字化、古建保护、个性化定制展示等。我认为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和3D打印技术能够让文物和艺术品的生命得到延续和扩展,让艺术之美惠及大众。

  ■杨继全(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顾问)

  3D打印在创意产业方面的应用进程是非常快的,更多新领域的应用需要我们在产学研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另外,3D打印产业如果要向一个真正的产业迈进,必须要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

  ■冯涛(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

  3D打印服务的收入已经超过3D设备的销售额。3D打印不能作为成熟制造的替角,只能做新制造的主角。如果改变规则、要求和目标,把3D打印作为另一种制造方法,增量发展,3D打印将带来设计、制造的新纪元;如果不改变规则、要求和期望,3D打印跟传统制造相比尚有许多缺陷,所以不能用来替代传统的成熟的制造方法。

  ■李海峰(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3D打印技术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于2012年高调回归大众视野。3D打印应用的基础是三维数字模型的普及、数字化制造、新材料应用。其关键技术是打印仿真和打印驱动接口。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太尔时代公司合作,承担国家“集成3D扫描和3D打印的三维创新设计系统”的开发工作,预计2014年6月完成开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01版:一版要闻
   第002版:发刊词
   第004版:资讯索引
   第005版:贺之卷
   第006版:政府高官·业界大家·学者名流
   第008版:广告
   第009版:精品推荐
   第010版:海外·华文·出版界·传媒业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广告
   第014版:省局·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民营·专家学者·作家
   第016版:优案推介
   第017版:广告
   第018版:出版社
   第020版:广告
   第021版:优案推介
   第022版:广告
   第024版:广告
   第025版:广告
   第026版:广告
   第028版:广告
   第029版:时之卷
   第030版:阅读产业
   第031版:阅读产业
   第032版:广告
   第033版:优案推介
   第034版:阅读产业
   第035版:阅读产业
   第036版:精品推荐
   第037版:阅读产业
   第038版:优案推介
   第040版:阅读产业
   第041版:广告
   第042版:阅读产业
   第043版:新商报更
   第044版:阅读产业
   第045版:广告
   第046版:广告
   第048版:广告
   第049版:广告
   第050版:阅读产业
   第051版:广告
   第052版:广告
   第053版:广告
   第054版:传媒产业
   第055版:传媒产业
   第056版:广告
   第057版:广告
   第058版:传媒产业
   第059版:广告
   第060版:广告
   第061版:优案推介
   第062版:传媒产业
   第063版:创意产业
   第064版:广告
   第065版:广告
   第066版:创意产业
   第067版:创意产业
   第068版:广告
   第069版:品之卷
   第070版:阅读产业
   第071版:阅读产业
   第072版:优案推介
   第073版:广告
   第074版:综合
   第075版:品牌论坛
   第076版:广告
   第077版:优案推介
   第078版:品牌论坛
   第079版:广告
   第080版:广告
   第081版:广告
   第082版:新拓品类
   第083版:广告
   第084版:广告
   第085版:广告
   第086版:品牌专刊
   第087版:优案推介
   第088版:广告
   第089版:广告
   第090版:品牌专刊
   第091版:广告
   第092版:广告
   第093版:广告
   第094版:品牌专刊
   第095版:品牌专刊
   第096版:广告
   第097版:广告
   第098版:阅读产业
   第099版:广告
   第100版:广告
   第101版:广告
   第102版:交流合作
   第103版:广告
   第104版:广告
   第105版:广告
   第106版:定制服务
   第107版:广告
   第108版:广告
   第109版:优案推介
   第110版:定制服务
   第111版:广告
   第112版:广告
   第113版:广告
   第114版:最美广告
   第115版:广告
   第116版:优案推介
   第117版:广告
   第118版:企业文化
   第119版:广告
   第120版:广告
   第121版:广告
   第122版:全家福
   第123版:优案推介
   第124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
   第125版:广告
   第126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
   第127版:广告
   第128版:广告
3D打印如何改变文化创意
声音
中国图书商报创意产业0663D打印如何改变文化创意 2013-08-01 2 2013年08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