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营销周报》
体察书业营销变幻
◀◀小档案
2004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以下简称商报)《图书营销手册》正式创刊,2005年更名为《图书营销周刊》,2008年更名为《中国图书营销周刊》,2011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图书营销周报》。“本期关注”、“营销案例”、“明星店员”和“金牌经理”、“行情报告”、“个性书店”、“月度营销策划赛”、“考试日历”、“营销日历”、“最封面”等优秀栏目,受到读者喜爱和广泛好评。“本期关注”曾获中国出版集团优秀栏目奖。(每两周一期/联系方式:88817691-2334/2342;邮箱:nicheng_1983@yahoo.com.cn/hao_kong@163.com)
定位 《中国图书营销周报》立足出版产业,以“营销”为着眼点,是一份面向图书营销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的专业化报纸,致力于打造书业共同认可的、具有自身价值的营销平台和服务品牌。
产业影响 自创办以来,《中国图书营销周报》始终秉承“前瞻、广泛、精准、实用”的办刊思路,密切关注最新营销理论及其实践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以及书业企业在营销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大胆创新与尝试,运用对比分析法剖析成功的营销案例和营销模式,深度探索其背后的营销策略。
前瞻性:本报专注于对新锐营销思想的趋势和观点、热点问题,以及实践的前瞻性把握。其中“本期关注”栏目曾获中国出版集团优秀栏目奖。2005年1月策划推出《图书营销时代N个怎么办》,其中《订货会吸引人的N种方式》等选题均为当时的中国书业媒体之首创。而像《90后阅读消费调查》等调查报告,着眼特定人群,运用“阅读案例+数据”的写作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多家业外媒体转用。
广泛性:本报采用平易、朴实的报道风格,在力求精准、专业的同时,注意增加报道采样的广泛性。其中《明星店员》和《金牌经理》关注书业一线从业者的营销管理经验和创新,在权威报道的基础上,举办全国范围内的优秀评选活动,范围广、参与度高,获得一致好评。本报评选出的许多优秀店员和经理成长为书城经理和集团总经理。这是他们的成功,同时也是本报的成功。
精准性:本报对出版营销的新闻和事件,力求用精确的数据、概念进行分析,尽可能避免主观臆断,力求通过案例呈现市场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例如《营销案例解读》栏目,通过此后多年的系列报道,采用细节挖掘的方式为读者解析畅销书的营销秘密,成为后来出版《中国书业营销金典(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要参考资料。个性书店的报道,成为2005年后中国个性书店创立发展的档案库。
实用性:本报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提供了更为实用的信息。“行情报告”栏目精选出版当月发货好与下月即将出版的重点产品为报道对象,为书店采购提供最新鲜、最直接的出版信息。《书店如何处理顾客纠纷·读者投诉处理实战指南》是着眼书店顾客纠纷问题,刊登后反响极好。《来自一线门店的营销报告》是2013年最新推出的、着眼营销一线的精心之作。近年来,本报继续深入推进一线报道,从发展可持续性、广告价值和读者关注度三方面着手,在业界产生广泛影响力。
行业价值 《中国图书营销周报》经过数年的精心打造,以专业的报道方式与深刻洞察力,成为了出版营销参与者的必备指南;并迅速赢得了众多书界人士的喜爱,成为了一份“接地气”的报纸。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杨牧之认为:“《中国图书营销周报》适时而生,在推动出版物营销工作上有很大贡献,衷心祝愿它越办越好!”新华文轩集团公司董事长龚次敏说:“营销的视角,产业的思考!新华文轩与中国图书商报共同成长!”
八年来,《中国图书营销周报》通过搭建无边界的平台,最大化地整合业内外资源,呈现读者所需内容,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创造意料之外的商业价值。
未来设想 未来,《中国图书营销周报》将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出版领域,聚焦企业的营销战略和创新实践;在中国出版业历经百年未有之变局之时,本报将紧扣经济社会脉搏,行走于时代前沿,以理性为依托,以前瞻性为指导,以责任感、使命感和公信力穿透热点事件,以案例、任务、数据和图像等丰富的呈现形式,不断创新求变,与读者一起追寻更多的营销真谛。
《印业中国周报》
在变革中搭建平台
◀◀小档案
《印业中国周报》创刊于2012年3月,主要栏目有“封面话题”、“新闻”、“视野”、“关注”、“市场”、“观察”、“数字”等。其特色栏目和专题报道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每月1期/联系方式:88817691-2334/2342;邮箱:nicheng_1983@yahoo.com.cn/hao_kong@163.com)
定位 《印业中国周报》立足印刷产业,放眼全球市场,是一份面向印刷行业所有参与者的专业领域报纸,始终致力于打造印界各方共同认可的、具有自身广告价值的交流平台和服务品牌。
产业影响 本报着眼中外印刷市场和印业最新动态,始终以“专业性、时代感、影响力”为办刊理念,不断对印业信息进行挖掘和报道。
专业性:以“视野”和“市场”为平台着眼印企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以“观察”和“数字”为平台及时呈现印业和纸业的专业资讯。第二期推出《全国出版机构按需印刷调查报告》涉及大型出版集团28家、出版社23家,用极其专业的眼光和非常到位的分析,对按需出版进行了横向范围广、纵向领域深的全方位报道,一出版就受到了业内的高度关注;并得以在接下来的天津首届中国国际新闻出版装备博览会上对外发布。之后,又陆推出《上市印包、造纸企业2011年报及2012一季报分析》等数字分析报告类专题,同时深度关注印业发展。
时代感:以“封面话题”和“新闻”为窗口报道印刷行业的新点、热点,从传统印刷的转型到数字印刷、绿色印刷、按需出版的发展,再到3D打印的一夜崛起,都成为了读者关注的焦点。《绿色印刷“钱途”光明?》作为首期“封面话题”,直击当时绿色印刷发展的要害。《3D打印能否开启中国印业新蓝海》直击近年热潮话题3D打印,预期其给中国印刷业带来的崭新前景。
影响力:本报以展会、论坛为契机报道印刷行业的最新动态,深入推进一线报道;同时通过新颖的视角和专业的报道,在印刷行业内打造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行业价值 创办以来,凭借不断努力积累起来的人脉资源与客户资源,《印业中国周报》持续打造自身影响力,并在不断学习中稳步向前。在2012年8月和9月的两期报道里,周报特制作英文摘要,展现国际化视野。
在印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印业中国周报》一面与数字印刷、绿色印刷、按需出版的兴起相随,一面与传统印刷对接,从产业变化中看出契机,从技术进步中谋求发展,为印刷行业各方搭建交流平台。得益于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本报以独树一帜的有效推广方案,为广告客户提供最具竞争力的推广效果。
未来设想 本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近期的报纸里全力呈现3D打印专题;着眼业态发展变化,在关注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绿色印刷、按需出版的同时,将报道范围扩展到包装印刷和标签印刷,逐步实现全方位的产业报道。无论何时,《印业中国周报》都会以“一切从零开始”的理念为动力源泉,不断跟进印刷行业的发展变化,不断开拓创新。印业中国,且行且思。
《中国传媒周报》
见证中国刊业遽变发展
◀◀小档案
《中国传媒周报》创刊于2002年,原名《刊之刊》,取“关于刊的刊”之意。2006年更名为《传媒周刊》,2008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周报》,迄今共出版117期。主要栏目包括传媒“头条”、对话杂志主编、分众杂志、天下传媒、国际刊业、发行与营销、数字期刊、新刊亮相、封面大PK、编者人语等。2011年,《中国传媒周报》“发行实战”栏目获中国出版集团“优秀栏目奖”(每月1期/每期4个版/联系方式:010-88817696-2337/mxf1123@126.com)。
定位 在行业媒体阵营中,《中国传媒周报》强调从产经角度关注中国期刊出版业,聚焦期刊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开创了以产品、市场、广告、发行、营销、品牌等多个视角观察期刊业的报道方式;对发行渠道及终端的“下沉式”报道,真正打通了出版商到零售商之间的通路;强调实用性案例报道,呈现了大量品牌期刊的经营拓展案例;为国内期刊从业者开辟了一个了解世界期刊业的重要窗口,通过整合翻译和直接采访等报道方式,及时关注并呈现世界期刊的现状和趋势。
产业影响 《中国传媒周报》以专业的内容品质赢得期刊行业的尊敬,建设性、实用化的新闻制作理念使其成为期刊从业者的“良师益友”。
《中国传媒周报》在国内率先提出“分众杂志”的概念,尊重期刊的行业属性和类型特点,先后梳理了汽车杂志、母婴杂志等几乎所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分众杂志。注重对期刊发行模式、广告经营模式、品牌拓展等创新举措的报道,关注期刊集团及单体刊社的生存状态和发展之路,挖掘期刊出版从平面走向数字媒体及全媒体的可能,及时发布行业性的发行与广告刊登额等数据,第一时间推荐点评新创刊物。
2006年6月9日推出的“网络杂志的‘盛世’危情”报道,就当时盛起的以多媒体杂志为代表的网络杂志热潮发出警示,提出网络杂志存在严重泡沫,是过渡性产品。2007年6月22日,“女性杂志到低端市场去”一文指出,低码洋期刊在中国有极大潜力。此后,国内期刊出版界掀起一股时尚周报、时尚周刊的低码洋刊物热潮,印证了《中国传媒周报》对行业趋势的预见和准确把握。
《中国传媒周报》关注期刊从业者的整体状况和个体命运,持续进行的人才需求调查报告、人才成长报告、人才数字转型调查等深度选题,以及“对话杂志主编”、“编者人语”等个体的对话与感悟,共同勾勒整个行业的人才现状。同时推出年度期刊新锐主编评选,迄今成功举办了6届,已成为中国期刊业内唯一一个关于期刊主编的评价与展示平台。
《中国传媒周报》持续打造精品专刊。2005年1月14日推出“1995~2005中国期刊十年”专辑,从人才、未来、理念、发行与广告、投资与合作等角度系统性梳理了从1995年到2005年的中国刊业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刊业发展的重要数据和参考文献,迄今仍被广泛传播和引用。2006年1月3日推出“5年新刊之旅”专刊,精心梳理从2000年到2004年的新创期刊,并评选成功的创刊案例。200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推出“共和国60名刊录”专刊,展塑新中国60年的期刊精华与创业精英。2010年7月6日,在中国图书商报社成立15周之际,特别策划《中国传媒周刊》魅力绽放八周年专刊,推选中国期刊业领军实力期刊集团和特色竞争力品牌期刊,关注并展现高端杂志的未来趋势、本土杂志的商业探索、新闻杂志的数字化生存、数字转型等刊业的全局性特征。
行业价值 在做好内容平台的同时,《中国传媒周报》更致力于打造一个期刊业的沟通平台,被当作中国期刊业的一份“良心”,发出恰当的声音,引导行业健康持续发展。2005年12月9日,发表文章质疑首都机场书刊销售网制定的高额“入场费”。2006年9月8日,《中国传媒周报》发表文章“赠品促销 紧急刹车”,反思期刊赠品,呼吁严格杜绝期刊销售中长期存在的“过度赠品”现象。
《中国传媒周报》成功赢得《时尚》、《瑞丽》、赫斯特中国、康泰纳仕中国、现代传播、商界传媒、卓众出版、《意林》、《格言》、《特别关注》、龙源期刊网等期刊出版商和服务商的广告投放。
未来设想 强化优质内容生产,增加实用性和调查性报道,增加理念和解决方案的供给,开发线下的聚会、沙龙、讨论与培训活动。
《中国新媒周报》
构建新旧媒体对话
◀◀小档案
《中国新媒周报》创刊于2008年3月7日,迄今共出版55期。主要栏目包括新媒“头条”、对话精英、新媒说、深度报道、产品聚焦、公司成长、社交营销、数字新媒、数字出版等(每月1期/每期4个版/联系方式:010-88817696-2337/mxf1123@126.com)。
定位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技术进步和资本助推两者的合力之下,新媒体迅速崛起,深刻改变了媒体原有的格局和划分标准,《中国新媒周报》应运而生,让商报的报道从出版传媒领域延伸拓展到了更为丰富的新媒体领域。《中国新媒周报》内容定位于互联网和新媒体领域,秉承商报一贯关注出版传媒产业脉搏的办报思路,穿越繁杂的信息,透析新媒体产业背后的发展脉络,竭力为新媒体创业者、从业者、投资者、研究者以及感兴趣者提供丰富的深度报道和权威资讯。致力于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媒体与阅读形态的现状研究,探讨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为传统图书报刊出版单位提供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
产业影响 《中国新媒周报》紧跟行业热点,准确把握产业趋势,以观察家角度近距离解读每个细分领域的市场机遇,梳理成功的商业模式和新媒体企业的成功经验,密切关注新媒体领域创业机会与创业动向。
《中国新媒周报》以专题性报道取胜。因为我们深知,作为纸质媒体的我们自身在媒体转型中也在承受巨大挑战,信息的分享拼速度拼不过微博、QQ、微信的迅速和直接,专题的设计可能拼不过门户网站多重角度多个案例的庞大集纳。作为专业媒体的我们,要比读者早思考一步,多了解一些,能及时提供相关经验的分享。自创刊以来推出了大量专题性报道,如“互联网的团生意”、“视频网站收费靴子逐一落下”、“网游业步入瓶颈期”、“互联网博客微创业”、“多方‘解构’iPad”、“谷歌电视5大缺陷”、“社交网站:上市的另一面”、“互联网巨头加速开放平台”、“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等。
从2010年开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国新媒周报》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报道的模式,如iPad和iPad版杂志、无线网络与手机阅读、团购网站与网络订阅等。努力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构建一个“对话与合作”的沟通平台。
行业价值 《中国新媒周报》报道内容大量涉及iPad、iPhone、数字阅读、手机阅读、APP应用等,更注重为传统出版商向数字媒体转型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关于“iPad杂志的开发”、“新媒体人才的解决方案”、“互联网时代为什么做杂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纸媒拓展”等。在这些选题的操作上既坚持专业主义追求,又贯彻实用主义精神,深入探讨媒体转型期的共性问题和思考。
未来设想 往更加专业的方向努力,真正贴近新媒体产业,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互发展的可行性路径,构建新旧两类媒体之间的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