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阅读周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内科幻文学“现实之桩”需稳扎稳夯
刘慈欣
刘宇昆
李淼
韩松
赵蕊蕊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潘启雯

  近两年,有关科幻文学和科幻作家一直成为业内外及普通读者关心和谈论的热门话题:2012年第3期《人民文学》推出科幻小说专辑,刊发了刘慈欣的4篇科幻小说,这是《人民文学》时隔30年对科幻小说的再次关注,使得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华裔作家刘宇昆于2012年5月和9月获得有科幻界的“诺贝尔”与“奥斯卡”之称的“星云奖”和“雨果奖”,成为世界科幻最高双奖得主。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神舟十号宇航员首次在太空授课,激发孩子们对太空探索的兴趣,更在全中国掀起“太空热”。许多与太空有关的科幻书籍因此热销……

  最近,一则关于刘慈欣《三体》(重庆出版社)被翻译成英文即将在美国出版的消息,更是让众多科幻迷感到振奋——据美国权威级科幻作品出版社TorBooks于当地时间2013年7月23日在其官网上透露,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将承担《三体1》的翻译工作。该消息也得到众多科幻迷的欢呼:“《三体》已走出国门,刘慈欣将成为第一个被国际主流科幻圈接受,并打入西方世界的中国科幻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在微博上发表评论。

  要重视培养国内科幻原创作者力量

  一旦提及国内的科幻文学和科幻作家,仍离不开刘慈欣、韩松、王晋康这几个领衔中国科幻十几年的名字,无疑令人感觉停滞不前。然而2011年《三体3》的销量突破15万册,一举打破了中国科幻小说销售纪录,更改变了科幻文学的业界态势。

  郭敬明正是从这2011年起谋篇布局,进军幻想科幻类型文学创作领域,他以自己的“临界·爵迹”等系列作品取得了相当的人气,同时将陈楸帆、陈弈潞、飞氘、宝树等新生代科幻作家收入麾下。郭敬明表示:“与国外相比,中国科幻文学引发的重视还不够,这将是未来文学的发展方向。”

  在众人的眼里,我国的科幻作者整体比较年轻,基本上都处于业余创作状态。如最负盛名的刘慈欣、王晋康是工程师,韩松是记者。业界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只有刘慈欣能够靠写科幻小说养活自己。据悉,以一部《三体X》(重庆出版社2011年6月版)成功赶超刘慈欣的优秀科幻作家宝树曾向《新科幻》和《科幻世界》等杂志投稿,但均被退稿。《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坦言:“与其说是无人写作,不如说鲜有人愿意培养新人。”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了相关权威专家学者,有学者指出,国内科幻文学“现实之桩”需稳扎稳夯,而当下国内的科幻产业链各节点(出版、游戏、动漫、影视)仍未实现完全贯通,虽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作者,可当众多出版社和民营图书策划公司瞄准科幻时,却发现作者来来去去仍是那十来个名字。如果没有好的作品,市场走热后劲必然不足。物理学家李淼最近也在微博上表示,年轻人说起中国科幻都只看过刘慈欣的作品,“实在不是好事”。中国科幻要展现出新的活力,显然需要新一代有实力的作家。

  2013年6月29日,第4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正式公布8大奖项推荐名单。在名单上,可以看到不少科幻文学领域耳熟能详的名字:韩松、飞氘、宝树、李淼……颇为有趣的是,排球名将赵蕊蕊2012年出版的小说《彩羽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6月版)也在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的推荐名单之中,成为44部推荐作品中的一部。此外,物理学家李淼也在最佳新锐科幻作家奖的推荐名单。该奖项的主办方世界华人科幻学会会长吴岩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创作队伍十分多样化,不仅有像李淼(学者)、赵蕊蕊(排球运动员),更有大学生、宅男等,可谓来自各行各业。但吴岩同时表示,创作者的数量还是太少了,希望借助奖项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科幻创作中来。

  国内科幻出版呈现“潜力无限的态势”

  《三体》三部曲是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里有口皆碑的旗帜作品,其惊人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思索深度折服了中国读者。截至2012年末,中文版已累计销售40万套。

  虽然科幻文学目前呈现出潜力无限的态势,但并不是一片乐观。刘慈欣把“是否拥有庞大读者群”作为衡量科幻文学水平的标准,从这点上看,国内科幻文学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不过,国内各大出版机构在科幻领域的努力却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从2012年开始,各大出版机构也先后公布了自己的科幻出版计划。诸如“果壳阅读”(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果壳传媒”主打的图书品牌)及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等众多图书公司均表现出对原创科幻小说的强烈渴求,这使得更多的长篇科幻小说获得市场机会。新星出版社重磅推出主打幻想文学的全新产品线——“幻象文库”,出版了《大师的盛宴——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选》,囊括了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海因莱因、雷·布拉德伯里、乔治·马丁等28位科幻小说史上最伟大作家的世界顶尖短篇科幻小说。今年初,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也经过重新校译修订,推出了世界科幻殿堂的经典著作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而目前我国最大的科幻书系“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也推出第123部小说——来自加拿大科幻作家彼得·沃茨的著名硬科幻《盲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7月版),该书系还抢在美国出版社之前率先出版了刘宇昆的短篇集《爱的算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9月版)。

  另外,百花文艺出版社也推出了一系列科幻书、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水木科幻”系列、希望出版社推出了奇点科幻丛书、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的中国科幻名家名作大系等,它们在市场上的表现都十分成功。难能可贵的是,《科幻世界》不仅专门成立了科幻图书事业部,还出版了“大师丛书”、“基石丛书”等,甚至还开始筹划“中国科幻产业园”。

  科幻文学被低估或被社会现实“打断”

  据科幻作家韩松介绍,科幻文学在中国是长期受冷落的,传统上中国人比较关注眼前的事情,更注重现实人际关系,而对陌生的异世界、对未来、对寥远的星空等等并没有太大兴趣。但随着中国崛起,随着科技深入影响,这种状况正在改变。科幻是工业革命后产生的一种面向未来、面向科技的文学,它在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力,说明中国人正在重新成为一个有梦的民族,标志着中国人的想象力和科学创新力正在逐渐复兴。

  韩松进一步指出,中国科幻往往都是经历了一代人后,就被各种社会现实“打断”了,比如,鲁迅、梁启超等人把科幻介绍进中国后,很快就被战争打断了。那时,中国人连自己明天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哪里谈得上做梦?20世纪50年代科幻有过一阵繁荣,很快又被“文革”打断。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现代化重新提上议事日程,科幻又一次热闹起来,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又被批判为“精神污染”。如今,中国正在经历科幻最为持续长久发展的一个阶段。

  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看来,大部分人都未认识到科幻文学的思想价值,囿于“有无被主流文学认可”的局限,认识始终停留在“科幻多提供了一种文学样式”上,这是对科幻文学的一种低估。科幻文学并不需要主流文学的承认,它能够建立自己的独立价值。对其他事物的反思,可以由很多文学样式来承担,但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只能由科幻文学承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中外交流
   第03版:世界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世界出版·华文书业
   第06版:分销视野
   第07版:大众出版
   第08版:专业出版
   第09版:书业时评
   第10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专题报道
   第11版:上海书展十年之旅专题报道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4版:文化·人物
   第15版:童书
   第16版:书评·综合
国内科幻文学“现实之桩”需稳扎稳夯
《顾诚著作全集》传承并推动明清历史研究
权威人士盛典建言助推首都阅读
文学应是我们对非功利性的探求
第一时间书
文坛新数字
精彩导读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报13国内科幻文学“现实之桩”需稳扎稳夯 2013-08-02 2 2013年08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