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文化媒体刊登了王安忆在香港书展谈当下文学的报道,比如《作家王安忆:“点击率时代”让文学变得虚无》、《王安忆谈文学出版业受资本主导:卖比写还重要》、《王安忆担忧写作门槛低:怀疑作者是不是真的爱文学》等。从这些文化报道中可以看到,王安忆对当下的文学、对文学的未来的不安和质疑:“在当今网络时代,随着纸质书地位的江河日下,今天已不是文字和书还被敬重的时代,文字的神圣性也逐渐失去,我们怎么保证文字的神圣性,保证叙述的神圣性,保证文学的价值?”
笔者曾多次看到麦家谈及文学、谈及文学写作,比如麦家推崇的“慢写作”,比如他希望的远离困惑、喧嚣的文学生活,再比如他对安静的心灵生活的追求等,这次,麦家在当选浙江省作协主席后,不忘的和谈及的仍是文学生活、文学写作,而且,他认为相较作协主席,作为一个作家的他,文学仍是本位,“写出好作品是最大尊严”。这当然是麦家作为一个作家的职责和使命使然,但更是一种文学态度的反映,是一种写作精神的坚持,一种文学信仰和尊严的坚守。
我们都曾感受到文学所带来的美好、崇高和神圣。我们对文学抱着敬重的态度、敬畏的感情,更把它看作是人生取向的精神导师。文学,告诉了我们对现实世界,该怎样进行道德认知和审美评价;文学,培养了我们感知美好的心灵,优美温柔的情感,追求自由的想象力和憎恶邪恶的理性精神;文学,唤醒了我们内在的社会自我情感,它甚或成了催发我们宏远的人生目标和真诚的生活激情的一种精神因素……
王安忆在香港书展的演讲中就这样说:20世纪70年代在杂志社做编辑时,每次见到印刷制成品都非常激动,“当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印刷术对于我们意味着一种承诺……我们当初在那么严格的条件筛选出来才被人认可。”王安忆没有忘记文学带给她的荣耀,文学让王安忆在她的生命中建立起来对文学的精神信仰和价值意义,坚守文学的尊严感,“保证文字的神圣性,保证叙述的神圣性,保证文学的价值”,成为她的文学自觉和文化担当。
所以,作为作家应以自己独特的文学存在方式,坚守自己的文学态度和写作立场,而喧嚣、浮躁的文化大潮退去,必将凸显、展露出其所追求的文学理想、文化人格、精神品质的光芒。应该说,这就是文学的“价值”,这就是文学的“尊严”。因此,说到底,文学应是我们对非功利性的探求,是对真实性的关注,是对普遍性的向往,是对参与的需要,是对高雅、深刻、创造性的要求,对人格提高的期望,是寻求幸福的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