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兰登书屋在今年1月出版的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著作《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以下简称《未来》)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独家引进出版了中文简体版,并分别在京沪两地举办了媒体见面会。在美国纽约举办英文版首发式时,媒体评价称《未来》是戈尔从更新的角度、更广泛的视野对人类社会未来作出的大胆预测和判断。而对中国人来说,这本书同中国的关系也非比寻常,在书中“中国”一词随处可见,内容涉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国际政治等诸多方面,这充分说明中国将在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戈尔称《未来》一书的撰写始于一个问题:全球变化的驱动力是什么?作为环保事业的大力推动者和亲身实践者,同时又兼具政治家、商业人士等多重身份,戈尔以数据为依据,在深度研究和报导的基础上,花了八年时间参考了一万多页研究材料,终于将其思考的结果写成了这本书。虽然谈环保是戈尔的拿手好戏,但他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对人类在科技、经济、政治、能源、法律、伦理、生活方式等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作了论述。
戈尔认为,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六个驱动力分别为: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地球公司的大重组,由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引发的全球意识革命,全球化时代下的政治、经济权利均衡的改变,不可持续的过度发展,生物科技的新突破和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他想探讨这六大驱动力,是如何彼此交汇和相互影响,以及将把我们带向何方,并试图探究人类作为一种全球文明,如何能尽量以好的方式引导这些变化,重新掌握自身命运和塑造未来?虽然他指出人类整体面临挑战,但对人类重塑未来的能力仍然抱有信心。
其中,在谈到未来谁将在变革中处于领导位置,戈尔认为,2007年的次贷危机大大削弱了全球对美国经济政策领导力的信心,导致清晰的集中思考能力减退,并造成一系列对关键性问题的糟糕的决策,使全球在急需明智和迅速地对《未来》所述六种变化的潜在意义作出回应时,陷入漫无头绪的状态。戈尔提出,每个国家都必须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通过单方面实施自己的设想来逃避这种强大的变化浪潮,最符合我们自身未来的选择是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对于未来,戈尔将希望寄托于科技,他认为:“数字网络连接全世界所有国家大多数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是未来最大希望的来源。”
600多页的长篇巨制,200多页的注释索引使得《未来》这本书在严谨、扎实的同时也颇给一般读者以距离感。在前几个月的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戈尔,《未来》是专门面向社会精英、商界高层,或者政府高管看的吗?戈尔给了否定的回答,说他写这本书是写给所有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子孙的未来,以及对全人类的未来有责任心的一群读者看的。同时,《未来》蕴含了诸多和民生、大众相关的话题,如业务外包、自助服务等对就业机会的影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个人隐私的无处遁形,社交网络和金融行业一旦联手将对个人购买保险产生怎样的影响,全球气温上升对极端天气的推波助澜……小到个人、家庭,再到公司,乃至对国家和全球的命运,读者都可以藉此进行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