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墨炎是一位知名的学者。他的专著《真假鲁迅辨》坚持“论从史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对于鲁迅研究领域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他总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爬梳剔抉,辨别真伪,然后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这种努力是值得欢迎的。
《鲁迅茅盾致红军信》是否出自鲁迅之手是多年来困扰学界的一个悬案。倪墨炎在《真假鲁迅辨》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谓《鲁迅茅盾致红军信》,经“考证”乃是1936年4月17日发表在中国共产党西北中央局油印机关报《斗争》上的《中国文化领袖XXXX来信》。与此信在同一期《斗争》上发表的,还有《全国XXX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来信》、《全国民族武装XXX来信》、《上海XX抗日救国联盟来信》、《满洲三千万同胞的代表来信》。这些信都写于同年3月24日之后。在当年夜气如磐的政治高压下,五个方面的有关人士要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写好信,要派人冒着风险,以绝密的方式和最快的速度,跋山涉水,将信送到陕北党中央所在地,然后这些信才有可能于同一时间在《斗争》上发表——这项工作的难度,是当今资讯畅通、交通便捷,身处和平环境的读者所无法想象的。倪墨炎在疑窦丛生之际,猛然想到事情有没有另一种可能:这些信不是来自异地,它们就是由瓦窑堡红军中的革命同志起草的?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在列举《鲁迅茅盾致红军信》不可能出于鲁迅之手的种种理由之后,审慎地对起草人是谁的问题进行了揣测。文章发表以后,果然有一位1937年到延安的90高龄的老干部给倪写信,告诉倪当年报刊编辑部确有自己人代写“读者来信”的事,他是一位“社长”,自己就写过“读者来信”。他对于倪“‘鲁茅信’的产地不是上海而是例如瓦窑堡地方的考证,我完全赞成’”。以上种种情况,说明《真假鲁迅辨》关于《鲁迅茅盾致红军信》的议论是可信的。
《真假鲁迅辨》还就《鲁迅著作的题目不应任意改变》、《鲁迅之画的真真假假》等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但《真假鲁迅辨》也偶有疏失之处。我们既然将是否尊重历史和尊重鲁迅原著提到“真”和“伪”的高度,在引用鲁迅作品的时候,就应该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疏忽,更不能对原著增删修改。很可惜,《真假鲁迅辨》在这方面留下了遗憾。
例如,《请疏解“疑案”而不要传播流言蜚语》一文引鲁迅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挚妇将雏鬓有丝。”“挚”应作“挈”。
此外,还有“唐琬”误作“唐婉”、“杨力”(贾植芳笔名)误作“力楊”、“川流不息”误作“穿流不息”等等,因与鲁迅原著无关,从略。
《真假鲁迅辨》在引用鲁迅原著时出现的差错,从作者、编校者到最终签发的终审人员都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这是一大憾事。我竭诚希望这本好书在重版时能认真修订一遍,力争白璧无瑕。——这一点,相信倪墨炎先生的心愿和我的心愿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