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随笔发展至今,旅游散文也如雨后春芽般蓬勃起来,受到许多文人的青睐。这得益于它在随性游走中即能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直叩读者心灵的惬意与畅快。而作家余秋雨早前更因为他的《文化苦旅》声名远播,这便巩固了当代文人对旅游散文的钟爱。最近,在当当网上畅销的《山河扣问》一书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山河扣问》是邓涛的一部旅游随笔集合。全书以《古荆州》为开篇:招展的旌旗,刺眼的刀光,一群威武的人,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这个遥远的历史名词,让一个叫三国的时代变得滚烫。作者的游走便在这块充满恩怨与斗争的军事要地中拉开帷幕。紧接着,我的目光又被上海一处苍老的古城所吸引,有别于刀光剑影的荆州,这个地方安静得近乎隔绝。斑驳的墙面、挺翘的檐角、悠闲的小阁楼、轻盈的棚子船,这一切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这个名叫朱家角的江南古城,俨然成了一枚阳光下的标本,保留着她自始以来的古朴与纯静。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内陆与沿海,喧闹与安静,一个风起云涌,一个悠闲自得。我被书中细腻而深刻的文字牵引着,在古老与现代、喧嚣与安静、古朴与热烈的交相辉映中渐渐明了,历史对于城市与乡村来说不只是土墙上似有若无的几点痕迹,而是无尽岁月中,人们对那古老文明的深切思念。看看那神秘湘西养育出的真凤凰,是怎样滋润了如沈从文、黄永玉这般文人们的才情;看看那烟雨迷茫的扬州城,是怎样见证了历朝的更替和现代生活的慌乱不堪;再看看那风花雪月的上海,是怎样向世人展示着她无可替代的经典与繁荣……这些被历史冲刷过的地方,像无数个思想碎片,一一飞入我的脑中,最后汇聚于一个名叫青海的湖。全书以《青海,是一个湖的名字》为终篇,作者在寂寞的湖边结束了这一趟历史感十足的江山之旅,他用饱蘸诗意的文笔和富于温情的述说,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深度思考。但他并非一味地批判,而是通过“扣问”,与历史进行了一场理性的对话。
合上书,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原来散文,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我仿佛和作者一样,身临其境地和他笔下的历史、文化、人物亲密接触了一番,感受着他们的呼吸和节奏。而作者对平民时代的回忆更是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俗世中生活的人们,大概都非常渴望能找到一块远离尘嚣的净土,供自己休憩与思考。谁又曾想过,那净土其实在自己心中。邓涛却想到了,也做到了。他于尘嚣中为自己开辟的这方“净土”,何其有力地彰显出了他不染于俗世的学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