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地》
刘克中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版 39.80元
战场上生死诀别的兄弟彼此承诺:“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死去的人才死得有价值。”
一个穿透硝烟和岁月的誓言,如何抵挡功名利禄的诱惑?
如何超越血缘和代沟的天堑?如何挣脱现实的磨难被铭记?如何粘合曾经被背叛和伤害的情感?
近日,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英雄地》,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践行生死誓言的传奇故事。
《英雄地》作者刘克中说,“英雄地”三个字的内涵,不在于“英雄”,也不在于“地”,
而在于它在这片土地上播种繁衍诚信的力量。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正需要生长这样的力量。
关于写作:这本书,所有的文字都是我疼痛和虔诚的播种。
□“英雄地”这个书名充满了一种向上的力量,为什么作品会命名为“英雄地”,它蕴含了怎样的精神内涵?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它孕育万物生长,承载山川河流;作为一名军人,我从小仰慕英雄,发誓要做一名英雄;作为作家,我渴望甚嚣尘上的社会里,有一个英雄播种诚信的种子,培育守信的大树。当今时代,我们常常抱怨世风日下,却缺少自我检讨。《英雄地》是我在反省检讨后的成果。我认为,我们今天缺少的是播种。“英雄地”的内涵不在于“英雄”,也不在于“地”,而在于播种、生长、繁衍出诚信的力量,我们这个民族需要生长这样的力量。
□《英雄地》是一部紧扣“承诺”深刻剖析“践诺”背后隐忍人生的社会热点小说,您选择这一题材的创作初衷是什么呢?
■萌生写长篇小说《英雄地》的念头与一场关于电影票房的讨论有关。郭敬明用电影《小时代1》“高富帅”和“白富美”的奢侈欢乐,打败了冯小刚用战争、反思、信仰制作的人性史诗。我们从中可以感觉到,仿佛一夜之间,我们这个民族已经不愿意回忆苦难和疼痛了,更喜欢追逐狂欢。面对狂欢的人群,书写民族民众苦难的人被人看作是不合潮流。可是,我不想看着一个优秀的民族躲在欢乐的温水里,一天天变得麻木。今天我们都在提中国梦,但个人梦和中国梦绝不是白日梦,要靠我们一代代人背负着传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一个民族要前行,必须走好诚信这一步。人无信不立,这是所有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坚实根基。因此,在净化的土地上播种诚信的种子是我创作的出发点。
□文学作品中写承诺写誓言的书很多,您在写作中是否寻求了突破?如果是的话,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承诺和誓言是文学表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真、善、美的东西都是文学作品的精神母本。说到《英雄地》在写作中的突破,应该是“战争承诺”吧,在特定环境中赋予承诺以特殊的意义,然后努力把承诺和生死紧密联系在一起,去开掘人性中最真实的部分,力图还原一个穿透硝烟和岁月的承诺,是怎样荡涤成铮铮誓言的。正因为这一写作突破,我给自己的叙述寻找到了灵动的表现形式。
关于作品:我把“英雄地”当作“守信之证”来写
□《英雄地》主要讲述的是五个男人在“要情义还是功名,要兄弟还是女人,要反哺还是忘恩”的情感纠葛,你为什么会选择从男性视角上来叙事?
■读过我小说的读者都觉得我最擅长写男人之间的情感,男人之间的情感有冰峰亦有火焰,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有硬汉铁血,有横刀相向,也有惺惺相惜。男人的内心深邃博大,选择从男性的视角去叙述,给了我更广阔的书写空间,我在小说里设置男人内心的矛盾,就是要挖掘男人强硬外表躯壳之下那些最敏感、最柔软、最脆弱的存在。
□《英雄地》中有几个男主人公是参加过战争的退伍军人,在好莱坞很多以“英雄”为主题的电影中,都习惯把主人公的背景身份定为退伍军人,这对于整个故事和主题的呈现有什么特别之处?
■毫无疑问,沐浴过战火,经历过生死的人更具有传奇性,在战争的情境里,一切选择都比别的情境更具有力量。我选择这样一群身份的人,能提供给读者更独特的阅读体验。譬如戈向东,与同生共死的战友一起发誓,要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要让死去的人死得有价值,可是承诺容易,在坚守承诺的过程中,却不是常人能承受的。他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曾经歃血为盟的兄弟、舐犊情深的养子、如胶似漆的恋人或误解或背叛了他,他为了践诺,却承受着孤独与隐忍的辛酸人生,我想会深深地打动读者。
关于作家:在纯文学和类型写作之间寻找互补的可能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评价《英雄地》讲述了一个好故事,好故事就是“通过解决情感难题而演绎成传奇的故事”。如果说《英雄地》是一个好故事,作为作家,您是如何讲述“好故事”的?
■一个故事应该怎么讲?这很重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眼里一定要有听众。看过《英雄地》的朋友说我在《英雄地》里塑造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英雄,其实不尽然,主人公没有堂吉诃德的怪异和荒诞,我讲述的是一个精神斗士的传奇人生。传奇是好故事的特质,通过解决情感难题把故事演绎成传奇无疑是最好的讲述手段。
□作为一个年轻的七零后作家,为什么会选择“承诺”如此正的主题。就目前的阅读趋势而言,这类书不太受市场欢迎,你是否考虑过“接地气”这个问题?如果是的话,您在征服读者上,做了哪些努力呢?
■很多人认为选择正面的主题,顺应不了当下的阅读风气,肯定不受市场欢迎。我却并不这么认为,我在《英雄地》中做了很多尝试,尽管书写的是“承诺、爱国”,但我选择的是一个贴合当下读者的故事表达,运用了许多的类型元素——波诡云谲的商战,男女纠缠的情感,兄弟相残的冲突,三代人的代沟矛盾,为国家舍生忘死的英雄情怀等等,我并非在用这些商业元素吸引读者眼球,我是用另外一种方式传达“穿透岁月的迷雾,依然铭记曾经许诺过的生死誓言”的主题。我认为,作家思想的传达是建立在读者阅读基础之上的,精神的传播绝对不能孤芳自赏,要让更多的人在阅读的愉悦中感受文本精神力量的表达。不少作家对类型化写作嗤之以鼻,我不以为然,类型化元素恰恰是藏底气、接地气的东西。我觉得我在纯文学写作和类型化写作
之间尝试了两者互补的可能。
关于诚信:为严重流失的民族精神补钙
□《英雄地》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围绕承诺而展开。也许每个人一生中有很多承诺,但一生都坚守一个承诺,却需要巨大的付出,像《英雄地》的主人公戈向东,他的经历说明了“践诺”背后的艰难。作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究竟如何践行自己的“诺言”。
■理解“诚信”这两个字,我们首先要相信它真真切切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人从来不做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可是,纷杂的社会生活里,商业职场里的尔虞我诈、朋友之间的名利争夺,恋人夫妻之间的同床异梦……“怀疑”成为了困扰我们生活的最大问题。我们之所以怀疑,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太缺少诚信了。抗日名将吉鸿昌将军有言为鉴:“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我觉得,这句话能照亮我们被雾霾笼罩的现实生活。
□您自己讲到,在《英雄地》中,您写的是一个“崭新而古老”的主题:承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中,有一个就是“诚信”,你认为,这一价值对于我们当下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诚信,军队作家不陌生。军人之间的承诺,向来生死攸关。我曾经在铁军部队编写过军史,采访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直到三十几年前最后那场战争中的幸存者。那些伤痕累累的老兵,说起战友间的情感,几乎所有谈话的关键词都是真诚、信任、一诺千金。为了同生共死,生死不离的誓言,许多人自愿放弃了生的机会,跟战友一起慷慨赴死,为了诺言,他们连死亡都那么自觉。我觉得,这些故事不能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放在精神缺钙的今天,更有普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