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零思想?也许是思想从零开始,也许思想早已开始而未声张,也许……苏梦涵已用独特的文字和线条给出了新的答案。
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快得都让人停不下来,好好享受这个世界。爆炸的资讯,始终围绕在周围。奋斗、努力、辛苦、压力、忙碌成为了这个时代都市人的关键词,房子、车子、票子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想好好找个狭窄空间喘口气。苏梦涵新著《零思想》的出现,无形中似可为这个喧嚣的都市提供了一个宁静的精神空间。
这个空间,简约的文字,稚拙的线条,可爱的图像,除却了城市里缤纷繁杂的压力,带些惆怅、又富有单纯的滋味语句,在细细品味中,找回了青年时期珍惜的小感觉。林林总总、纷纷杂杂的思潮,如同作者的语句和绘画,表面很乱,却十分真实。
“零思想”,苏梦涵从绘画到言语,代表了一种彻底的年轻人的思想。
社会曾将对80后一代的评价移植给90后,但,现在看来这些不过仅限于表面。90后成长于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迁徙与流动,伴随着传统社会关系纽带的丧失,个人私生活优先这一原则逐渐普遍化,人们之间关系冷漠,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原子化个体。这是愈发呈现私性化特质的社会。
很多年轻人如苏梦涵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频繁迁徙,却不愿在特定的事件里,做一个不想有立场的傀儡。虽然他们所追求的状态再简单不过:“既然我没有捅破你身后的气球,那么请你不要招惹我。”但鲜明甚至尖锐的思想,藏在无意思的涂鸦、零思想的文字中,透露着抗争现实生存的感伤和苍凉,思想与行动,主张和立场。
直面时代的真实,苏梦涵不得不接受特有的教育体制。而在学习之余、生活之中,她有自己的、也可以给人借鉴的减压方式,以此缓解遭遇的郁闷、嘈杂、无助,暂得懵懂之外的欢欣。不论是非常简单的涂鸦,还是只言片语的记录,都是真实的思想,都是真切的故事。他们以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方式,围绕着日常生活构建和守护个体小世界。
淡淡的言语,或粗或细或短或长的线条,苏梦涵的每个文字、每根画痕,无不构建着年轻人以品质生活定义安全感,以兴趣界定自我深度,以独而不孤界定个体归属,以善良微光影响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信仰。书中一系列自我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建立和守护的全面诉求,也潜在地暗示了新时期的新生代,跋涉在中国社会个体化发展进程的新台阶上。
就像苏梦涵在《零思想》里所叙述的,从小学起开始被培养的总结能力,锻炼了十年还是没有撞到门径。如同这段文字上方有趣的图画,画面上有一个被虫子咬了一口的苹果,而这个苹果永远变不成美国的AppleComputerInc,这似乎印证了中国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系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教给学生自我认知和探索的能力,自我学习和自主的能力,也不鼓励承担挫折和失败的价值观。同时,也没有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机会,给个体去实践和探索。
他们经历了教育失败,还经历着独生子女的困境、经验传承的断层、文化和信仰的缺失……这,在书中有意无意地被传达出来。
或许对许多事物都是无所谓,或许对不少现实有叛逆感甚至罪感,但他们还记得当年的目标与理想,记得往昔的热烈誓言。只是已经长大,渐渐懂得不能单靠“否定”与“拒绝”去改变自己之外的整个世界,更学会了珍视眼前的、身边的那份吵吵闹闹的祥和与安宁。
活在当下,思在当下。什么是零思想?也许是思想从零开始,也许思想早已开始而未声张,也许……苏梦涵已用独特的文字和线条给出了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