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外版书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是开本。原书的开本是狭长本,国外大多数博物馆面向青少年都是免费的,青少年会常常到博物馆参观,但是博物馆场馆比较大,原书是以导览手册的开本出版的。可是外版书引进往往不能简单操作,需要考虑到国内读者的实际情况对书“改造”。对国内读者来说,能带着“导览手册”实地参观的家庭可能会有一些,但所占比例不会太大。因此,在与设计师谭达徽反复讨论之后,我们首先要改开本,将原来的狭长版,改成比较宽的开本,将原来的导览手册改成了艺术普及读物,将原书的图片放大。
其次是用纸。随着书籍用途的改变,用纸的重点就在于对图片的最佳呈现,书籍的重量相对来说就在其次,我们选择了呈现图片最好的铜版纸。
再者是封面设计。原书的封面是博物馆导览手册的样貌,比较注重艺术的崇高感。我们在做成中文版的时候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对颜色的敏感程度,将封面设计的颜色基本设定在纯度较高的颜色,如红黄蓝等颜色。因为考虑到要做系列书,因此还请设计师专门设计了系列书的logo,在视觉的角度更加完整。
最后是图书的推荐者。只是书的内容好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找合适的推荐人,让好书能有更好的传播性。当时我找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邵大箴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奚静之,作为国内西方艺术史的泰斗,两位非常能够理解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他们夫妇分别写下了一段非常令人感动的推荐语。我还找到了当时就任今日美术馆馆长的张子康馆长,他从美术院与艺术欣赏的角度对这套书做了另一种解读。还有艺术早教机构彩翼儿童美术馆和儿童心理教育家金韵蓉。
当第一辑推出后,法国出版社对书籍的策划与推广非常满意。因此,第二辑和第三辑法国出版社第一时间考虑到授权给中信社。 (刘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