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目前的读者群体分为小白读者、中白读者、老白读者和文青读者,如此分类虽略显笼统,但也说出了目前大众阅读的几个细分读者群。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不仅读者从图书的要素、评价、类别了解其想阅读的一本书。编辑们也正在使用其自有的“数据”分析其主要读者群体,从选题策划之初即瞄准图书定位群体。用一句目前网络流行的话来说可以解释为“毫无违和感”。
新选题带动更多读者群体
曾有出版人表示,关于民国文化、生活、历史的图书颇受文艺青年们所欣赏,近期也有出版社编辑谈到,描写民国时期的文化杂文类图书购买群体集中在某类“文青”读者身上。对于某一类型的读者市场,编辑们如何更好地把握选题角度?策划了《民国的风月——只为刹那芳华去》一书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大众图书事业部社会图书选题一组策划编辑赵铮告诉记者,不同于其他传统历史类图书选题,民国类图书往往更受一些中青年读者的欢迎。针对这一读者群的选择和消费特点,中央电大社对此类选题的内容、语言风格与节奏,以及图书设计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用年轻的眼睛看民国,会是带着几分迷惑与探究的,读者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曾经历过民国,但是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建筑、书籍和旧照片,都是读者心中“民国印象”的一部分。赵铮希望通过努力展现这些元素,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剥离了战争与生命之后的民国,才能还原民国真正的气质和风月。
此外,中央电大社还出版了《民国的气质》、《民国的底气》、《民国的风情》等一批民国主题图书,相较于其他图书,民国类图书在该社正在形成常销趋势。其中《民国的气质》和《民国的底气》在当当网历史类图书销售榜单均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均打入当当畅销排行榜。据透露,今年该社还将推出《民国的韵味》、《民国大艺术》、《封面上的往事》、《舌尖上的民国》等一系列图书,这些选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方位、立体化地复原了民国时期的风景、风情、风俗,既符合当前该类图书市场的发展趋势又可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分社学术编辑室主任赵艳曾策划编辑过《袁世凯全传》、《蔡锷大传》、《民国达人录》、《民国斯文》、《呐喊(新编绘图注本)》等一系列该类图书,这些书在出版后的2~3年内,均有1万册左右的销量,并保持了良好的常销势头。她认为,目前图书市场上的民国类图书增势明显,这类书由于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要素,同时又与深奥的古代作品区别开来,让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不产生距离感,所以拥有可观的读者群。同时她强调,讲述民国年间的人和事的作品,应辅以恰当的配图,让读者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增加读者对书的认同感与带入感。据悉,该社还将出版一本用微博体的形式让读者轻松领略民国名士的风采片段的《借宿民国》。
从图书分类上来看,民国主题书的市场主要是非虚构类的市场。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编辑甘玉龙表示,读者对民国有种非常复杂的情结,民国主题不一定如大家想象得那么好,但是相较于当下的现实,民国时代所昭彰的历史依然具有魅力。该类书的受众多是青年人、学生或者学者,“民国粉儿”文化素质比较高,想了解民国的种种事物。民国是思想活跃的乱世,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具有相当的魅力空间。无论如何,大家喜爱民国,喜爱民国时代的人物与故事,是图书出版的幸事。据透露,目前由甘玉龙责编的一本虚构小说《乱世》目前销量正处于上升期。如今市场表现比较好的民国类图书,多是非虚构类,虚构类的图书并未有亮眼之作。“小说里面人物是假的但故事是真的;史书里面人物都是真的,故事却可能是假的。虚构类作品对于真实历史的隐喻以及多重解读,很多时候可以给读者更多思考。”甘玉龙如是说。
此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描写民国知识分子、名媛生活的两种书《薄命是红颜》、《无用是书生》获了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该书策划编辑朱老师表示,由于这套书的销量较好,接下来该社还有加印的打算。阅读这一主题图书的人群的诉求是千差万别的,很多年轻人也喜欢民国,原因在于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时尚,很多过去的时尚常常又成为了新的时尚,被读者追捧。
读者的分层与跨界阅读
在选题上,目前民国大师热仍是民国主题出版市场的主流,陈寅恪、王国维、冯友兰似乎总在人们的关注之中。《爸爸丰子恺》是丰子恺最小的女儿丰一吟所著,行文详尽、大胆。该书策划者,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李佼佼告诉记者,该书出版之后几乎没有做推广,仅在一些媒体做了连载,相比之下,目前销量走得更为平稳,有望成为常销品种。李佼佼表示,这种子女回忆父辈的传记类选题,往往更有节制,更真实,容易成为常销书。而从当当网的评论来看,该书读者的年龄在30岁以上的比较多,从读者反馈上来看,该书的读者群年龄偏大,主要是对丰子恺有兴趣的读者,想要更多地进行了解,或者是对民国这段历史有兴趣的读者。不一定是文艺青年,也可能有文艺中年或老年。
现今民国主题学术图书的读者,越来越不局限于专业读者,非专业读者的阅读水平越来越高。《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的选题角度颇具针对性,该书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京、沪两地各大学不同的校园文化,叙述了民国都会学院精英在政治、学术的交互拉力中虽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但在国内环境中却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艰难过程。据该社编辑王琬莹表示,该书不同于其他民国主题的学术著作,该书连同人大社其他两本《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有关民国时段主题的著作,在媒体和非专业的读者中也引起了相当的关注。目前三本书都已经在各类媒体以书讯、书评、书摘、连载等方式出现,在非史学专业的读书会中,也频频成为一些读书会的阅读对象。同时王婉莹告诉记者,学术著作的读者群通常比较固定,通常销量也在3000册以内,并且学术著作属于常销书,通常不会有销售高峰。但上述三本书出版时间都不长,从销量来看,读者显然已超出了专业读者的范围,并且也已经超出了她策划图书时的预期销量。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民国图书热的过程中,各种关于民国的同类作品蜂拥而至,从人物传记到口述历史应有尽有。但从这些以民国为主题的出版物可以清晰地看到出版界的分化,一方面有一部分人是真正在追求逝去的传统,对民国历史进行反思重建。但纵观各类研究民国著作,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不多,很多书在诸如民国的日记、书信等原始材料挖掘还不够深入。在日益娱乐化和商业化的背后,民国历史也正在遭受一次来自消费主义最强劲的解构。今人谈起所钟情的民国人与事,每个人的理由虽有不同,但在对中国的未来做出预设与憧憬的时刻,更需要编辑从民国中开掘资源,嚼一嚼民国所留下的思想文化余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