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民国类图书的人很多,涵盖了各种行业和各个年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民国类图书的读者,多以中青年人为主。这类读者多处在人生的上升时期,热爱生活,喜爱文化,渴望精神层面的发展,而且开始懂得观察与反思。所以,对于这一读者群,图书中文字的真实、客观以及理性是非常重要的。爱看民国类图书的读者往往是理性的。他们已经度过了人生的躁动期,无论思想还是理念,都趋于成熟。不再人云亦云,通过学习和生活的沉淀,他们已经明白沉静和内敛的真谛。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信仰与期待,希望再达到内心的提升和思考。这也是目前出版民国图书的该有定位和格局。
赵艳:适当的配图为文字加彩在民国主题图书中,图片的正确、适当使用,可以极大增加文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以《呐喊(新编绘图注本)》为例,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在当当网上动销的不下500个品种,但由于广西师大社版配有丰子恺插图,在图书定价不占优势、出版社没有进行炒作、买榜的前提下,得到了读者的高度认可。
不得不提的是,有些作者认为,图片越多越好,越能给他的文稿加分,殊不知有时候恰恰是图片的选择不当,使得书稿的整体质量降低了档次。另外,出版社编辑把关不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作者做不到忍痛割爱,但编辑一定要做到,首先从图片与文章的配合度,然后从相同类型图片数量的角度(比如某个民国文人的书法图片,一篇文章之内不宜过多),最后结合美编的意见从图片的清晰度这三个方面进行层层筛检,那些容易造成文章主旨“跑题”的、类型图片较多的、图片清晰度较差无法修复的图片,都要拿下来。编辑要掌握“图配文”的原则,因为文字的需要才配以插图,而非扩充版面或者迎合“读图时代”的某些不喜欢用心读书的读者而出文配图的下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民国主题图书中,相对于纯文字图书,配有插图的民国书的制作周期较长,制作成本较高(比如增加了“调图费”),篇幅的扩大也必定比纯文字书增加了印张,因此书的定价也相应提高,这个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王婉莹:学术民国图书的非专业读者群 人大社曾对民国书读者人群做过简单的了解,途径包括在实体书店面对面同读者交流,收集网络书店的读者信息数据,以及参加一些读书会活动等等。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阅读民国主题图书的读者,除专业读者外,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民国时段背景知识、对民国各类话题感兴趣的人。其中,有在校大学生,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也有已经退休的中老年人。他们阅读这类图书,绝大多数并不是从所谓“民国范儿”、“小资情调”的角度出发,而是源于对民国历史的兴趣,甚至是希望从民国历史中寻找当今社会中政治、文化、习俗等等的根源。了解历史,立足当今,放眼未来,找到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些问题的历史根源,也就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所以说,民国主题图书的读者,在年龄上并不局限于所谓“青年人”,更不只是“文艺青年”。有些读者,是带着一种求知欲甚至是现实关怀去读民国主题图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