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中法关系史上比较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是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过去的半个世纪见证了两国的友谊、合作与互敬。50年间,法国向中国投入大量援助,中国也回报法国以政治和经贸支持。两个文化大国曾以革命、熊猫、客机、红酒和奢侈品诠释着彼此的友谊。
众所周知,中法都是文化大国,全球化的形势下,文化人对自身文化既自尊又焦虑,在这方面两国具有相似性——两国文化人“惺惺相惜”,相互欣赏。进入2014年以来,两国在包括出版传媒在内的各个领域交流互动,更为密切和繁多。中法作家、出版人、翻译者、读者等更是在取长补短中前行。
中法众多文化交流活动受关注和追捧
以中法建交50周年为冀期,一系列与出版、作家、写作、交流、阅读等相关话题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追捧。2014中法文化高峰论坛、“2014中法文化之春”、“法国作家长江之旅”、“在中国最有影响的10部法国书籍”和“在法国最有影响的10部中国书籍”评选活动、“2014·中法诗歌节”、“追求卓越——2014中法青年油画家艺术交流展”、中法作家沪上对话《蚂蚁帝国》三部曲……从电影到戏剧,从舞蹈到音乐,从视觉艺术到新媒体艺术,从图书出版到中法作家相互交流,从文学到面向青少年观众的演出,都在彰显着中法关系的蓬勃稳健发展。
以“2014·中法诗歌节”为例,其主要分设北京站、安徽黄山站,以诗歌交流为主,兼有学术、文化探讨等主题活动,旨在通过诗人间的直接对话和诗歌朗诵等形式,就“诗歌·文学·文化”生态所共同面临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到举办该活动的现实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指出:“诗歌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的事业。对于中国来说,法国并不遥远、陌生,而是发自内心的熟悉和亲切。即便没有到过法国,我们也能自如地谈论巴黎、雨果、波德莱尔、埃菲尔铁塔、塞纳河、香榭丽舍……法国的伟大在于它的思想和激情。在中国不到100年的新诗史上,法国诗人一直既是朋友,又是灵感的源泉。”
据了解,中法诗歌交流已逾百年之久。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对法国现当代诗歌产生重大影响。曾在中国西藏居留7年之久参加该活动的法国当代著名诗人安德烈·维尔泰则说,诗歌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古典诗歌奔涌在他丰沛的内心世界里,激荡起无穷无尽的诗情。和中国一样,具有浪漫情调和自由精神的法国也具有优秀的诗歌传统。雨果、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圣琼·佩斯等法国诗人,将法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向世界,也直接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文化“建交”:两份书单出炉方式各不同
中华民族与法兰西民族在精神文化上的“建交”,早已长达好几个世纪。有书为证。由光明日报社与中国外文局联手主办“在中国最有影响的10部法国书籍”和“在法国最有影响的10部中国书籍”评选活动2014年3月25日在北京揭晓。
“在中国最有影响的10部法国书籍”分别为:《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易经》、《水浒》、《西游记》、《骆驼祥子》、《鲁迅小说集》、《酒国》和《家》。
“在法国最有影响的10部中国书籍”分别为:《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茶花女》、《悲惨世界》、《高老头》、《约翰·克里斯朵夫》、《红与黑》、《小王子》、《基度山伯爵》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细看这两份书单,中国人推崇的法国著作偏重19、20世纪的文学作品,法国书籍是清朝以后中国人心仪倾慕的对象,甚至有不少成为了中国人救国自强的启示录与教科书;而法国人心仪的中国书籍还停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当代作品仅3本,其中包括莫言的《酒国》,这也是其中唯一一部在世作家的书。
该评选的程序显示,两份书单出炉方式不同:前者偏大众口味,由40位专家和15.8万名网友共同完成,冠军书籍的得票数高达106820票;后者全部是学者投票,即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对其领导的“法国汉语教师协会”的207位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到了200位会员的回复。比如莫言小说的第一位法文译者、著名翻译家林雅翎,法国著名历史学家、《1860:圆明园大劫难》的作者布里赛等人也都参与投票。
中法两国有两大共同之处,一是悠久的文化,二是诱人的美食。如果说,法国美食没能让大多数中国人大快朵颐,法国文学则滋润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相反,法国人却对“唐餐”比对中国文化更加熟悉,无处不在的中餐馆让法国人对“鱼香肉丝”、“扬州炒饭”、“红烧狮子头”如数家珍,但要让他们说出几个熟悉的中国作家或中国小说,大部分人却只会摇头,充其量只知道老子、庄子、《孙子兵法》,至于读没读过则另说,尤其是年轻人。
中法图书版权贸易逆差:中国文化“走出去”仍需继续努力
最近几年,中法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在出版方面也是如此。可惜,有一个数字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图书版权贸易的巨大逆差。据法国《图书周刊》的资料显示,2012年(2013年的资料尚未统计完成),中国是法国最大的图书版权输出国,在法国输出的10798本图书的版权中,中国占了1238种,为11.5%,光中国大陆地区就引进了1103种。而法国同年才引进了66种中国图书的版权,比韩国还少,且与前几年相比呈下跌趋势。中国图书占法国引进版图书的份额在0.5%左右,差不多是排名最后的,这与中国的文化大国地位太不相称了。
经济的发达与文化的强大比没有必然的关系,弱国小国可以出世界名著和文学大师,只要作家的思想不被禁锢,视野不受限制。日本、韩国甚至土耳其的例子则告诉我们,语言也不是妨碍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然因素,关键是作品本身要站得住,要有世界目光和思想深度。民族的并不一定就是世界的,人文关怀才体现终极价值。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力度不可谓不大,许多现当代作家都被介绍到了法国,如苏童、毕飞宇、格非、残雪、贾平凹、王安忆、阎连科、阿乙等,可惜,他们的作品都没有在法国产生应有的影响,法国人记住的还是中国的那些“老古董”。“在法国最有影响的10部中国书籍”反映了这种现象,如果不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份名单会让中国的现当代作家更加尴尬。
其实,法国的现当代作家在中国也同样。“在中国最有影响的10部法国书籍”中,几乎全是古典名著,20世纪仅一本《小王子》。不过,这些书却在中国产生了真正的广泛影响,像《红与黑》、《茶花女》、《悲惨世界》等,人们几乎像熟悉本国的文学作品一样熟悉它们,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他们耳熟能详,作家们也从这些作品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和灵感,创作受到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学部委员柳鸣九认为,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是近年来在中国广受关注、深得青睐的一部史学专著,它的高票当选,表明了中国人读书品位的严肃性与对历史知识的热情追求,表明了中国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切关注与执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