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新学期开始之时,“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就消失在了上海小学一年级新教材中,同时被删的还有《登鹳雀楼》、《夜宿山寺》、《江雪》等7首经典诗作。根据公开报道,梳理发现,近17年来至少有43篇经典课文消失在小学到高中的课本中,其中22篇为经典古文、古诗词。近年来,取代过去经典课文的,则是周杰伦的《蜗牛》、《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类新面孔。有专家指出,教育的功用,是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地认识文明的价值,为文明的传承和创造服务。
相映成趣的是,从明年9月起,北京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这“一删一增”背后,一时间,有关国学文化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中小学课文中加大古诗文比重,是教育的常识”——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日前表示,语文出版社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中,中学古诗文比重增加了35%,小学则做到每个单元都有一至两首古诗,平均每两课都有一首古诗。教育部发言人续梅也表示,尽管出版社可在课程标准内编写不同版本的教材,但并非教材编写组可自己决定教材内容,出版社编写完后,还需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核审。中华传统文化所占比重,也是教材审查的标准之一,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则会建议增加。
今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他在翻看课标时对师生们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18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事实上,纵观习近平历次重要讲话发现,他还曾数次引用古典诗句、谚语阐述思想。谆谆告诫,语重心长;殷殷期望,寄意深远……高层对古代经典诗词等国学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对此,有不少学者和出版者指出,随着高层对国学文化(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国学出版和阅读热或许再次会到来。
“电视国学”重回大众视线
从荧屏上的《百家讲坛》、《文化中国》等一系列文化节目收视率的飘红,到近来影视剧翻拍中国四大名著争议成风,几乎都能引发一轮“国学潮流”。继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以“电视国学”为核心概念的综艺节目又迅速进入人们视野。之后,随着《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等综艺节目带动荧屏国学热的日益回温,让一度不被重视的“传统国学”重回大众视线。
留心的读者和观众会发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最近频频现身荧屏,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中都有他的身影。对此,他笑称:“我最近出镜率确实很高,不过再高也是教书匠,是老师,和演员的出镜率不一样。”话落他想了想,又补充一句:“对我而言,学校课堂和电视节目没任何区别,都是课堂,只不过形式有所区别,我不在这个课堂,就在那个课堂,或者正在去课堂的路上。”
显然,荧屏上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无疑掀起了新一轮“国学风”,但郦波希望,这不仅仅只是一股风,而是要成为一种风气,“开风气之先,这在当下‘娱乐至死’的时代里太重要了”。
针对“电视国学”重回大众视线,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总编辑李智初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指出,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包括“电视国学”在内的当下国学阅读热是一件大好事,这是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期广大读者的需要。国学阅读热兴起的同时,会带动国学出版。在全球文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文化的力量不可忽视,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力量是核心力量和主流力量,通过国学出版,增加全民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其次,国学是传世的经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道德、观念、文化思想等,可谓博大精深。“具体来说,国学出版应该支持经典,诸如经史子集、四书五经,我们要在既有的史料基础上请专业的作者做普及型的转换,有清晰的选题策划思路,有准确的读者对象定位,新时期应该重点关注青少年群体和党政干部群体。”
从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智慧
“发国性之自觉,而纳人生于正轨。”在民国时期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国学普及读物《国学必读》里,古文学家和教育家钱基博这样描述国学。
谈到当下的国学出版和阅读热,中华书局副编审焦雅君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指出,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学热一直都是被关注的文化现象。从经典到普及到大众对国学大师钱穆、陈寅恪、季羡林等人著作受到追捧就说明这个问题。中华传统文化有它独特的魅力,尽管内地文化存在“断裂”,但优秀的传统至今影响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是诗的国度,小童从小会吟唱传统的唐诗宋词,会背诵传统的童蒙读物等。这都是很好的文化传承。
即便是以出版国学原著为主的书籍,也存在着大量的“泡沫”,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跟风出版”和“拿来主义”。其中,出版市场跟风是一直存在的现象,《论语》热,孔子的书就一大堆,《三国》热,满眼就都是“读三国”,中国四大名著、《论语》、《三字经》等“出镜率”最高;《孙子兵法》、《古文观止》、《黄帝内经》等厚厚的精装套书也频现眼前,出版社的选题单一,读者可读范围也较小。
对此,中央编译出版社综合分社副社长兼儿童分社社长邓永标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学的定位一直比较模糊,国学书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目前书市上比较畅销的国学书主要有四大类:国学启蒙读本、国学解读读本、国学衍生读本和国学原著读本。其中,前三类大多是以今人的角度对国学加以注释解读的读本:启蒙读本以各种趣味形式为孩子打开了解国学的大门;国学解读类书籍多数用古典思维来解读现在的困惑,剖析当下众人之惑,鉴古观今古典文学;中华传统文化、历史鉴赏“国学”等衍生图书也为读者打开另一种视角的国学天地。在思想原旨与解读路径上,这些图书因为加入了今人的理解而有所偏差。
邓永标进一步指出,国学出版物的火热,恰恰反映了老百姓对此类图书的文化需求的推动。有需求才会有产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愿意从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智慧。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更掀起了向传统回归和学习、向“古为今用”致敬的热潮。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应该怎样选读国学书?李智初认为:“国学出版存在跟风出版、重复出版和简单出版等现象,有些执笔人自己就没有读懂国学,写出来的东西很容易误导读者,有些选题在策划时没有周到的考虑,有些书的内容明显有攒出来的痕迹。面对琳琅满目的书海,普通读者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鉴别优劣,所以一定要有选择地去读国学书。要从经典阅读开始。读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购买国学书,梁启超、胡适和钱穆都曾开过经典国学必读书目,读者可以参考。商务印书馆近些年也陆续出版过一些国学读本,稍早的有钱穆的《国史大纲》,近期有任继愈的《国学读本》,有面向普通读者的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也有适合中学生、小学生读者的钱逊的《论语初级读本》、《儿童论语一百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