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书,只要八分钟!”这是凤凰卫视读书栏目——《开卷八分钟》的口号。谁也没有想到,2014年12月31日,201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暗店街》和《缓刑》是《开卷八分钟》的绝响。
1月6日晚,《开卷八分钟》新浪微博账号“凤凰开卷八分钟”贴出公告:《开卷八分钟》停播了!是收视率还是其他原因造成这档读书节目停播,该微博账号没有做出回答。
从2007年元旦到2014年12月31日最后一期,《开卷八分钟》在整整“开卷”8年后归于尘土。至此,国内尚存的电视读书栏目仅剩:央视科教频道的《读书》(原《子午书简》)、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河北卫视《读书》、河南卫视《一起读书吧》、上海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读书》。前4者的播出时段都集中在午夜。这些栏目的现状也很让人担忧:荧屏仅存5档读书栏目是一条什么样的信息?这是不是意味着电视读书栏目的穷途末路?或者说,这是发展中的阵痛?
电视读书栏目“由盛而衰”的剖因
对于电视读书栏目这种“由盛而衰”,有一种观点将此归因于国人读书减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青年人都被吸引到网络上去了,他们宁愿将时间消耗在漫无目的的“刷屏”之中,也抽不出时间来读完一本书。就连写书的人也因为要忙于各种社会事务而没空读书。
确实,读书节目的大量停播与现在国内综艺节目严重偏向“娱乐化”不无关系。在娱乐节目霸占荧屏的时代,文艺气息浓厚的读书节目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对此,文化学者胡野秋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电视读书栏目在中国的“由盛而衰”,实际上不能完全怪罪于国人读书减少,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电视台急功近利行为的体现,而且在读书节目的“定位与制作”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简言之有三大病症:第一,就书论书、视野狭窄,每期节目的信息量极小,观众难以得到更加丰富、新鲜、有趣的阅读体验;第二,单向灌输、缺乏互动,国内的电视读书栏目大多做得像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枯燥、乏味;第三,选题正统、过于“高大上”,选择的书籍也大多考虑宣传需要,与读书界的热点书、口碑书相去甚远,使得观众未看节目就先行厌弃。
知名阅读推广人、花城出版社资深编辑麦小麦也指出,从数据可以看出国人读书量其实是增加了的。电视读书栏目的减少可能是因为电视受众和书籍的受众并不是同一群人,换一种说法就是“爱看书的人都不看电视了”。
我们是否还需要电视读书栏目?
“能与节目相伴到老”——这是央视《读书》栏目制片人李潘的浪漫情怀。但随着又一档电视读书栏目停播,李潘所向往的“成为毕沃式主播”的梦想似乎再度飘摇起来。在法国,白发苍苍的贝纳尔·毕沃自1975年起就主持一档读书节目,近30年来,昆德拉、金斯堡、纳博科夫、杜拉斯、萨冈等作家先后走进过他的演播室。而在中国,本就为数不多的电视读书节目却挣扎在生存边缘。
在国内综艺节目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综艺节目火爆荧屏,歌唱类、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的同时,电视读书栏目大量停播,这也引发了许多业内外人士的思考,我们是否还需要电视读书栏目?
“当然需要电视读书栏目,这是毋庸置疑的。”胡野秋坦言,在经过30多年的经济超速发展之后,一个“全民读书时代”已悄然来临。仅以消费主义最为盛行的深圳为例,从2000年开始推出“深圳读书月”,至今已有15届,放眼全国,日益盛行的读书行为催生了活跃的图书市场,电视读书栏目理当随之跟进。靠真人秀节目打天下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观,有眼光的电视台在当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节目调控新政出台,以及娱乐资源即将枯竭,人文资源尚未开掘的时候,如果适时推出新颖、悦目的读书栏目,将使符合“短缺经济学”原理的电视读书栏目变成完美的现实。
与胡野秋的看法有所不同,麦小麦则认为,“也许我们真的不太需要电视读书节目,因为很多人打开电视就是为了娱乐消遣,综艺、比赛和真人秀与电视这种先天特质是相容的,而读书这种行为具有的学习与思考的特点就与电视不太搭界。书籍与电视这两种介质本来就具有不同的功能、目的和接受方式,为什么硬要绑在一起呢?我们也可以看到,与电视读书栏目锐减形成对比的,是网络读书视频节目的增加、点击率持续走高,这恐怕只能说明,以前看电视读书栏目的人都去看网络节目了。”
突围之路:离不开内容和模式的创新
由于大多数电视台都采用末位淘汰制的竞争机制,收视率不高的节目或栏目很难长期在电视荧幕中存活。一般认为,收视率这个“万恶之源”显然是电视读书栏目困境的“杀手”。电视读书栏目要想突破目前的发展困局,节目的制作就不能保持原有的思维,需要不断进行改版。随着国内综艺节目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一个节目想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拥有更高的收视率,需要不断进行内容和模式的创新。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梁春芳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指出,一边是急需阅读引领的读者,一边是因收视率不高被停播的现实。其与这样的几个问题有关:其一,读者定位不准。要提高收视率并不等于你的节目谁都能看收视率就提高了,要确定核心读者群。像北京卫视的《养生堂》栏目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的。其二,内容过于散乱。今天解读文学经典名著,明天推荐历史故事,后天介绍魔幻……内容不成体系。其三,节目形式多年不变,全是作家、学者、主持人“你说,我们听”,读者互动和参与不够。其四,各档节目策划制作难以凸显特色,多是推荐、介绍、解读……在信息传播高度发展的今天,已远远不够。无论是《中国好声音》还是《我是大演说家》,都有鲜明特色。其五,不接地气。
谈到电视读书栏目如何在困境之下突围?胡野秋认为,电视读书栏目必须有视觉思维,通过图像化、动态化的呈现,让大众得以和作家、出版者面对面,并且能获知图书背后的故事,而且书籍的选择一定是读者热议的新书、好书,或者评论界普遍关注的重点书,注重互动性、全景性、多元性,甚至使平时不读书的观众产生阅读冲动,从而深刻地引导阅读行为。
众声喧哗里,电视读书栏目如何才能“独善其身”?这恐怕是未来出版界、文化界、读书界需要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