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趣味职业书》的原版,其实在定位、内容、分类、体例、栏目及体量上,都和现在的简体中文版有不小的差别。如果照搬原版书,它可能在中国市场上出现各种不适应。最后,我们以“本土化”为突破口,激发出了这本书的市场活力。
这本书的定位是“给孩子的趣味职业书”,因此所有本土化的策划工作都围绕“孩子感兴趣的点”这一核心定位来进行,从贴近孩子的生活出发,从孩子的阅读需求和接受程度出发。
精选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代表性的趣味职业,同时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能性,拓展孩子的视野。这本书的原版由法国纳丹出版社(NATHAN)出版,其中很多职业具有法国特色,但在中国则较为小众,中文版本对这类职业进行酌情删减,如葡萄种植者。同时,原书将一些工作性质相似的职业进行集中呈现,分得特别细。如针对法官这一职业,原书就罗列了处理一般案件的法官、专门处理儿童案件的儿童法官等几种。中文版对此进行同类项合并。这样做,一是符合“给小学生看的职业启蒙书”的图书定位,侧重职业概念的引入、启蒙、普及。如果孩子对这一职业特别感兴趣,可再找更专业的图书和资料来阅读。二是合并或精简后,职业分类更加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另外,我们编辑时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将所有职业罗列,寻找孩子们眼中的“趣味职业”,然后根据小读者的意见反馈,对原书的职业进行调整。
打乱原书的职业分类标准,从贴近孩子的分类点切入,进行职业重组。我们从原书的100多种职业中,精选近80种职业。这些职业比较具有代表性,符合中国国情,而且符合我们对“趣味”的考量。下一步则涉及到了对职业的分类。
中文版没有沿用原书的分类标准。原书是按职业的性质和工作内容来分类,如“大自然类”、“发明与研究类”、“艺术类”。我们选择了更贴近孩子的分类方法,从孩子的特点切入,全书分为“爱钻研的孩子适合的职业”、“有创造力的孩子适合的职业”、“爱助人的孩子适合的职业”等5大类。这种分类轻松活泼,孩子可循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特长查找适合的职业。
添加中国职业精英,内容更贴近中国小读者的生活,更有亲切感。原版书选取的例子都是普通法国人。在“本土化”策划时,为避免人物过度陌生化,同时也为强调中国榜样的力量,我们选取了国内6位为小读者或公众所熟知的职业精英,如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哈利·波特》的翻译之一、著名翻译家马爱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等。从最后的销量和读者反馈来看,这个策划非常成功。书的翻译由法国文化中心李颖担任,她精通法文,对法国文化和社会也非常了解。我们还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青少年就业指导专家郑日昌老教授做图书审定和内容评估。
增加小栏目,提升阅读趣味性,弱化原版书的就业指导性。在保留原书小栏目的同时,中文版增加了“你知道吗”小栏目,讲述和职业相关的趣闻。而鉴于出版时间,原版书中选取的职业都比较传统。中文版在附录部分添加了“十大趣味职业”,对当下一些新兴职业做简短介绍。对很多人来说,这些职业还比较陌生,但工作内容非常有意思,如旅游体验师、酒店试睡员、犯罪侧写师、电影试看员、职业遛狗员、游戏测试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