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界,张维迎一直以坦率敢言著称。数年前,他曾毫不隐讳地对陷入停滞状态的改革进程表达出自己的失望情绪。而现在,他“相信改变会到来”。
政府将给予民企更大的发展空间
张维迎在他近期出版的《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中提出对中国发展的新判断。不同于以往,此次张维迎认为:“民企和国企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一代领导人的改革精神和政策主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目标,并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政策主张,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虽然预测未来总是有风险的,我还是有些信心,相信改变会到来。”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收录了张维迎近30年来写就的19篇学术含量最高的作品,涉及的问题包括企业家与所有制、公司治理结构、国资管理体制、企业重组与并购、地区间竞争、民营企业融资、资本市场的发展、民企与国企的未来等,被认为是张维迎关于企业改革问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事实上,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因其是对中国近30年的改革进程所作的持续观察与研究,它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改革史著作。
张维迎认为,目前的经济增长放缓说明,除非彻底改革增长模式,中国很难持续保持经济高增长。他同时描绘了未来的可能前景,并提出建言,过去30年中国的高增长建立在低劳动成本、出口导向的基础上。随着劳动成本的增长,出口愈加困难,中国企业必须变得更有创新性。这一转变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企业家活力的激发。而且,国企在关键行业的垄断已造成广泛的不满,譬如消费者抱怨高价格和低服务质量,企业家批评国企的不公平竞争,公众指责国企搞裙带关系和大规模腐败等等,这些为国企的民营化提供了积极的公众基础。此外,中国正在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基金已面临赤字,随着人口老龄化,赤字必然会变得很大。他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把国家在国企中的股份转化为社保基金,或通过出售国企筹措资金。事实上,国有股份的转化已于近几年开始了。因此他认为,未来政府将给予民企更大的发展空间。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重建学术传统
除了《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经济学家张维迎还有《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在2015年初增订再版,如果说前者浓缩了我国过去30余年的改革历史与经验,后者则被称作是中国经济学家重建学术传统的经典之作,居国内管理学著作学术影响力排行榜前列。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的主体是张维迎在牛津大学写就的博士论文,是他自1995年以来发表的几乎所有论文及主张的理论基础。张维迎探讨了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市场经济中企业委托权(所有权)的安排,如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为什么企业家监督工人而不是工人监督企业家等等。张维迎认为,由科斯开创、威廉姆森等人发展的契约理论关注的是激励问题,而不是经营者的选择问题。契约理论把交易成本放在中心地位,认为企业是市场交易的替代方式,但其最大缺陷在于没有对企业家在企业形成中的作用予以足够重视,不能解释为什么企业决策者应该拥有剩余索取权以及应该由谁来选择决策者的问题。在他看来,经营者的选择比激励机制更为重要,一个没有企业家的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
因此,张维迎在书中试图建立一个以企业家为中心、契约关系为本质的企业理论,称为“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他认为,企业的价值就是让企业家制定决策,而为了激励企业家制定正确的决策,企业家必须承担决策的风险,也就是拿剩余收入而不是合同收入。而如何保证企业决策者是真正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就成为企业制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就是自由市场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它不是法律的选择,而是竞争演化的结果。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在1990年代问世后,在中国经济学界引起极大反响,被汪丁丁等经济学家誉为“中国经济学家在融入经济科学主流的过程中重建自己的学术传统的重要努力之一”。该书新版由正文与附文两部分构成,附文收录了汪丁丁、张春霖以及张曙光撰写的书评,以及张维迎对三篇书评的回复。本报记者同时获悉,张维迎的新作《张维迎寓言经济学》正在编写过程中,预计于201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