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一切条件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相比较而言,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升,更能够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升,更能够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2015年是中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再次经历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身处巨大变革中的我们,唯有充分认清这一新时代的特点,才能站在“风口”,顺风而飞。基于此种情况,各行业最为优秀的学者、企业家,从各自所从事的领域出发,给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观点,汇编为《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一书,为我们抢占新时期的制高点提供见解和主张。
何谓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简单地来讲,新常态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该书由经济新常态、依法治国、改革建言、民生热点、社会聚焦、企业家视野六大部分组成。就经济而言,一般认为GDP增速超过8%,经济属于高速运行。
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刚刚过去的2014年,增速未超过7.5%。而这一次经济增速的回落,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要告别过去的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新常态”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常态。
有人担心,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速低于8%,会不会削弱综合国力?会不会影响社会发展速度?会不会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做出明确的回答,因为发展中的问题,还需通过发展自身来解决。新常态对于中国确实是一次“大考”,主要考验着政府对于社会的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的智慧。目前,欧美工业经济的复苏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中国经济发展中有很多尚不可知的挑战。
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持续不断地推进经济领域的各项综合改革,如果错失了改革的时间和机遇,那么对于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会形成潜在的风险。《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一书中,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题为“破题中国经济新常态:三大改革最重要”的访谈文章中坦率地指出:2003年之后的1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不正常的、非理性的。他何出此言?在他看来,因为当时由于受到国内的经济影响,接着又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欧元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中国为了防止GDP增速的滑落,就采用了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发展的策略,这样造成了一段时间内GDP在9%、10%的增速上高位运行。而要进入到一个经济稳定的增长状态,GDP增速不宜太高,保持中速增长的速度较为理想,这也是目前所说的新常态。
笔者认为:创造一切条件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如果高增速的质量不好,经济结构没有调整,不仅生产成本会越来越高,产品的销路也越来越窄,而且可能错过了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相比较而言,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升,更能够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通读《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不难发现,经济学家们围绕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诸多问题,发表的见解颇为精彩,读起来酣畅淋漓。如林毅夫反思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许小年探讨的中国城镇化、张维迎倡导的企业家精神、周其仁思考的的土地转让与经营、谢平构想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等等,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切入点给中国经济新常态“把脉”,这对于我们清晰认识当前的国情、世情、民情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