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中国的官僚政治由拥有人文教养的儒生文士承担,“文人”和“官僚”一身二任,由此塑造出了一种“士大夫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该书探讨了“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和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机制。作者采用结构性视角,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态追溯到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以来他们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汉代又发生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儒家与法家的合流,由此初步奠定了帝制中国“士大夫政治”的基础。
《我们人民:转型》[美]布鲁斯·阿克曼著田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54.00元
美国当代宪法学家与政治理论家布鲁斯·阿克曼的经典之作。美国宪法的变革并非看上去那样温良恭俭让,而是一种不断遭遇革命性的断裂并回应以宪法性的续造的历史进程。该书提供了理解美国宪政史的新视角,阿克曼在书中深描出宪政史上三次“宪法时刻”的来龙去脉。在阿克曼的笔下,建国之父并不是保守的文雅之土,正是联邦党人通过建国时刻的革命之举开启了延续至今的美国道路;而在血流成河的美国内战后,林肯与共和党人宣告“自由的新生”,效法建国联邦党人的“违法”实践,才将内战修正案写入了美利坚民族的高级法:美国的现代宪法秩序诞生于大萧条的阵痛中,罗斯福以及新政改革者击败了由保守派骑士控制的联邦最高法院,在这次“不成文的宪法革命”后,放任自由的秩序一去不复返,迎来的是即便里根革命也未能抹杀的以社会正义为旨归的新政自由主义。
《智识的来源》朱洗著/新星出版社2015年3月版/33.00元
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它立足于生物学,而同时又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作者朱洗说,人类的形体既然由其他动物的形体进化成功,那么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必然和其他动物也具有关联。他从下等动物简单的“心理”(如向光性、向地性、向电性等等)出发,沿着进化的阶梯,逐渐追溯到高等动物的反射性和本能。在论述了这些先天的心理和行为之后,又进而探讨后天教育的影响,由普通兽类和猴类的教育推演到人类本身的教育——胎体教育和孩童教育。
《启蒙时代: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美]彼得·盖伊著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75.00元
该书是德裔美国史学家彼得·盖伊有关启蒙运动的重要著作。18世纪的启蒙运动标志着现代的开端,于其时,对科学方法、理性以及进步的信仰支配了整个西方世界。进入20世纪,启蒙运动则受到了苛刻的批评,批评者称其怀有明显的、过分简单的乐观主义。现代史学巨擘彼得·盖伊追根溯源,对启蒙运动的成就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盖伊先后花费了六七年时间撰写《启蒙时代》,运用极其丰富的史料,呈现了整个启蒙运动的面貌。在上卷《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中,盖伊首先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如何利用古代异教思想家作为资源,以摆脱自身所继承的基督教文化遗产。在盖伊生动、灵巧地叙事下,一卷极其细密的启蒙思想纹理图徐徐展开,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哲人活跃其上。他们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伟大纲领之下,同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又战又和。令人尊崇的古代、可憎的基督教以及新近浮现的现代,这三者之间紧张的互动,既决定了启蒙哲人在身份认同上的最大危机,也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