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阅读周报·导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浪地球》之后,我们关注的还是永恒的人性
刘玉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英才。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小说,出版长篇小说《年日如草》,儿童小说《泥孩子》《我的名字叫丫头》《白雾》等。作品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各类奖项,并荣誉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中国小说排行榜”。
《月亮舞台》刘玉栋著/明天出版社2019年1月版/25.00元
《“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研究》张国龙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年12月版/45.00元
  编者的话  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成为春节电影档票房冠军,让凭借《三体》成为知名畅销书作家的刘慈欣再度走红,成为中国电影的大IP。甚至有人呼吁把他的名作都拍成电影。上次全民聊科幻,还是5年前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这次《流浪地球》确实让科幻走入了大众视野,重新引发人们对科幻题材的关注。本期一周好书就来聊聊最近出版的那些拯救地球和关注未来世界的科幻题材新书,引导读者思考思考永恒的人性以及今天和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同样于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飞驰人生》也让韩寒这位当年的青春文学作家引发人们关注,书评版面特别介绍有关“80后”青春文学的研究专著,给读者探索青少年精神成长路径提供线索。

  刘玉栋:书写少年艰难岁月的现实与梦想

  关键词  乡村 少年 成长

  作者擅长写乡村往事,尤其是乡村少年的成长,他不仅能够写出他们与世界建立种种关联的过程,还写出了他们不断成熟和强大的心路历程。

  ○张艳梅(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刘玉栋的文学创作有着一以贯之的情感基调,那就是对生活温润细腻的爱和理解。无论是他早期创作的乡土小说,还是他近年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他笔下的乡村少年形象,都充满了新鲜的泥土气息,朴素生动,饱含情感,富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艰难的少年岁月

  《月亮舞台》呈现的是日常生活的伤痛与温暖,作者以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讲述了一个底层故事。爷爷和爸爸去世后,妈妈为生活所迫带着妹妹改嫁,留下男孩和奶奶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男孩在学校成绩一般,经常被同学欺负。暑假开始后,男孩想打工挣钱,给即将上学的妹妹买书包和文具盒。男孩干了很多脏活、累活,还要忍受猜忌和质疑,因送餐途中出了意外而受伤回家,两次打工都没有挣到买书包的钱。这是作品的一条主线,一个少年,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不断经历打击和挫败。从不停地骂自己,心里失落极了,到后来完成根雕艺术品,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笨,这个成长过程,令人心酸,也让人感动。

  作品中有一节“静静的玉米地”,男孩带着妹妹去玉米地捉蛐蛐,可是玉米地寂静得让人心慌,没有杂草丛生,也没有野物乱窜,人们大量使用农药,导致玉米地干净得令人发毛。刘玉栋是一个对大地、对自然万物有着热忱情感的作家,《月亮舞台》写到了大量的田野风景,这些花鸟鱼虫,既给游荡在乡间的孩子们以陪伴,也给满怀乡愁的我们以精神的慰藉。寂静的玉米地,意味着曾经的童年乐园正在慢慢消失,不断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和日渐艰难的底层生活,让我们看到了刘玉栋在自然情怀之外,有着更深厚的人文情怀。

  生活中的温情与美

  作品中还有一条线,是艰辛的日常生活中令人无限感怀的温暖。男孩和奶奶相依为命、相互照顾,妈妈、妹妹与家人彼此牵挂。老鲁爷爷、金嫂子都像亲人一样爱护男孩。虽然生活很难,充满了各种疼痛和失败,不过,奶奶会烙好吃的馅饼,妈妈会种美丽的蜀葵,男孩也会把小摊摆整齐,认真耐心地做根雕,一个普通乡村少年的内心里依然生长着艺术和爱的饱满枝叶。

  老鲁爷爷擅长根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老鲁爷爷在一起,男孩不仅学会了做根雕,而且找回了自信,对生活充满了梦想。为了帮助男孩实现心愿,同学磊磊、金嫂子收留他打工;周围的人,虽然也会开玩笑欺负他,但总体上都是善意的,并不会真的有意伤害他。老鲁爷爷做根雕,就像他对待生活一样,有着朴素执着的艺术追求,“记住,根雕是艺术品,是供人们欣赏的,所以,制作的每一步都马虎不得。”这些都是男孩成长的内在动力。

  反复出现的梦境

  作品名为“月亮舞台”,以梦境贯穿始终,给了现实主义文本一个延伸出去的想象空间,闭合的小说结构被打破,男孩承受的压力和内心的复杂情绪得以更完整呈现。作品中反复写到梦境、想象和传说。妹妹背上男孩送给她的新书包,飞得越来越高,一眨眼,变成了一只百灵鸟,又一眨眼,变成了一只硕大的、漂亮的蝴蝶……这些虚构为沉重的现实生活插上了轻灵的翅膀,为具象的、有局限的世界提供了超越性和更多的可能性。男孩完成的那两个根雕分别命名为《跳舞的孩子》和《妈妈的梦》,表达的是男孩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作品提供了童年声音的双重文本。作者的叙述、男孩的讲述,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带有魔幻意味的想象世界,交错缠绕,在表达底层关怀的同时,营造出神秘奇幻的氛围。刘玉栋擅长写乡村往事,尤其是乡村少年的成长,他不仅能够写出他们与世界建立种种关联的过程,还写出了他们不断成熟和强大的心路历程。舞台可能是虚幻的,生活却是无比真实甚至残酷的。即使没有任何才艺,没有精彩表演,也要努力生活下去。我想起了不久前上映的电影《奇迹男孩》,每一个孩子在人生路上,都会面对很多考验。无论是出生于富有家庭,或是成长于贫困家庭,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立足大地,拥抱星空,并且拒绝小丑一样的表演,本身就是成长吧。

  读这篇小说,让我想起了铁凝的《哦,香雪》,它们同样是一个与文具盒有关的故事。40年中国社会变迁,无论是乡村生活,还是成长主题,都有太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

  当“80后”人到中年,他为一代人的青春作传

  关键词   “80后” 青春文学  青少年亚文化

  “80后”“青春文学”是一代人的精神烙印,也是一代人自己书写自己、自己给自己代言的、极具现场感和亲历性的文化盛宴。

  ○吴军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在中国的“青春文学”领域,张国龙始终以作家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其中,考察这一领域独特的文学、文化现象,这种双重身份使其能更为客观地对“青春文学”和“青少年亚文化”做出理性批判。《“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研究》是张国龙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该著作的出版充实了中国“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对“80后”“青春文学”的研究增添了新的理论视阈。由于他一直致力于“成长小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在对“青春文学”和“青少年亚文化”的探讨上,自然而然就以“成长”意识为切入点,即在“成长”的视阈下观照“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之间的姻亲关系。

  《“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研究》以独特的成长视角,从世界文学的空间场域,以及谈古论今的历时性维度,梳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文学史所涉及的典型青春形象塑造和流变,最后聚焦于21世纪以来的中国“80后”“青春文学”现象的考察以及“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引出对21世纪“80后”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所代表的一代青春形象的论说。

  作者真正关心的是“80后”青春文学作家和他们的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整个青少年亚文化生态。因之,这部作品可以称作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给“80后”一代人的青春所作的传。对“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关注,在近几年的青少年文学、青少年文化研究中并不鲜见。但系统地把二者联系起来著书立说,深入挖掘文学表象之下隐藏的文化意涵的却并不多。应该说,“80后”“青春文学”是一代人的精神烙印,也是一代人自己书写自己、自己给自己代言的、极具现场感和亲历性的文化盛宴。正因如此,“80后”青春文学与“80后”这一代人之间没有身份上的隔膜和文化上的疏离。“青春文学”文本因而架构起了作者与读者共情的桥梁,也给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一代人的平台。

  从“80后”“青春文学”的萌芽,到韩寒、春树等“80后”作家及其作品的反叛,以郭敬明等为首的文学的商业化媚俗,以及李傻傻、张悦然和颜歌等人的纯文学追求,张国龙从针对这一文学样式与作家群体成长的物候,到评论界对他们作品的批判与辩白等方面,剖析了这一代人的文化表征与彼时的时代语境。比如2006年“青春文学教父”白烨与韩寒的论争,郭敬明的抄袭风波,春树以朋克的装束出现在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等等。对这些当年热门的文化现象的回顾,有利于读者了解“青春文学”成长的文化土壤及其存在的痼疾。正是对“青春文学”从文学、社会、文化、心理、时代、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做了全景式扫描,深入探讨“80后”“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才成为了可能。著作者站在文化与时代的基点,从成长的视角,以“青春为本位”,真诚地探究“80后”“青春文学”和青少年亚文化中所折射出来的代际冲突与文化割裂。

  同时,就“青春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媚俗、无病呻吟、文化符码化、流水线写作等弊端对文学个性与诗性的解构,作者真诚地提出了批判与应对策略。同样地,对于这些年轻的作家在语言上的陌生化与狂欢化所作的先锋探索等,也给予了鲜花和掌声。张国龙这种对“青春文学”的客观、理性的评判态度,真诚而难能可贵。

  “80后”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这个群体所面对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已然发生了剧变。“速食”、“快消”的生活方式,改变的不仅是消费习惯,更是文化、心理、思维、行为处事方式与父辈的迥异。这种差异带来的矛盾是必然的,同时也是痛苦的。“80后”“青春文学”正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应运而生。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代际冲突永远都会存在,这并不是“80后”独有。只不过“80后”的成长正逢时代与社会的变革当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代际矛盾与个性反叛显得尤为突出罢了。但对“80后”“青春文学”与青少年亚文化的探讨,实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青少年”群体及其所代表的边缘文化的机会,让一代又一代人能以“青春本位”的意识,对青少年群体给予关怀、理解和尊重,从而促进人类个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茁壮、向上生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高端特稿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出版报道
   第06版:大众出版/畅销书运营
   第07版:大众出版/原创图画书
   第08版:传媒中国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中国阅读周报·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本科学科普书
   第11版:中国阅读周报·导读
   第12版:中国阅读周报·精品精介
“国家统编语文教科书·名著阅读力养成丛书”再推新品
《流浪地球》之后,我们关注的还是永恒的人性
2月好书抢“鲜”看(4种)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报·导读11《流浪地球》之后,我们关注的还是永恒的人性 2019-02-19 2 2019年02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