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成长教育/研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政回复

  近期,教育部就全国人大代表对“关于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与“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议”作出了最新回应。

  教育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时表示:要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和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等主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支持实践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基地。中小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经费可通过学校、幼儿园的单位预算,或地方政府安排的专项资金等渠道列支。发挥省级统筹作用,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合理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支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家校社协同,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共同营造实践育人的社会环境。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大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工作力度,丰富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和分类指导力度,确保实践活动场所和实践教育的正确方向。二是搭建更多平台,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各类实践教育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活动开展,优化设计研学实践线路和课程。四是进一步做好绩效考核的管理工作,按照相关管理制度统筹安排经费,严格绩效考评,实现更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议”,教育部回复:一是加强政策指导。2020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对劳动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进行了细化,明确了每个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两个文件为新时期如何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设计图和施工图。二是纳入学校课程内容。推进实施劳动教育,在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适当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三是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指导各地各校改进校内劳动和校外劳动,结合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是抓好劳动场所建设。形成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的研学实践教育资源体系,涵盖各类农业基地、科研院所、知名企业、重大工程基地等,为各地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劳动实践创造条件。

  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要求。一是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教育教学,鼓励指导中小学校结合地方特点,整体设计、分年级推进开展劳动教育,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二是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三是强化劳动实践平台建设,推动创建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中外交流
   第03版:中外交流
   第04版:出版报道
   第05版:优案推介
   第06版:成长教育/研学
   第07版:成长教育/研学
   第08版:综合
   第09版:中国阅读·选品指南
   第10版:中国阅读·选品指南·月览
   第11版:中国阅读·选品指南·月览
   第12版:中版好书榜
多方联办敦煌首届丝路文脉研学旅行高峰论坛
为中小学实践教育装上科研“引擎”
研学发展的省域实践和现实热点
问政回复
STEM研学课程体系跨科强化“实践教育”
自然资源部覆盖区深部创新中心开展“资源探秘”地质科普研学活动
中国图书商报成长教育/研学07问政回复 2020-12-08 2 2020年12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