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百强团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出版百强团队2022
高效能编辑团队大集结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专题报道组

  NO.5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近年持续发起“寻找出版百强团队”推展活动,希望通过挖掘和点亮出版行业中的优秀品牌和团队,让更多在书业耕耘的具有创新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战队,从幕后走到台前,分享制胜法宝和技能。

  陕西人民出版社延安书局

  传承红色基因 深耕主题出版

  团队档案

  成立时间:2017年7月

  业绩:截至2021年12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延安书局累计出版图书近300种,年均实现图书销售125万册以上,年均销售码洋5000万,4年来总发货码洋超2亿,出版作品《梁家河》、《现代文献中国·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1~100)、《话说延安精神》等。

  陕西人民出版社延安书局成立于2017年,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讲话精神为目标,是出版社利用地缘优势,深耕主题出版的突破性尝试。

  延安书局以“传承红色基因、深耕主题出版”的战略定位为指导,擦亮红色底色,为新时代的读者讲好红色故事,不断强化选题策划、深化出版内涵,在高端学术著作、通俗理论读物、红色文献档案资料出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探索出“精品图书+数字出版物+视频+文创产品”的融合发展路径,出版发行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优势明显的红色精品。

  定位清晰的延安书局聚集了一批朝气蓬勃的精干队员,体现出年轻化、专业化、充满激情、团结奋进的特色。

  专业人做专业事。延安书局现有成员8人,党史、近代史及相关专业硕士5人,且具备丰富的出版工作经验,成员中6人具备高级职称。8人组成的温馨“小家”,2020年被陕西省总工会评为“陕西省模范职工小家”。

  活力充盈敢创新。团队在编辑重点图书《梁家河》时,历经40余次的改稿、20余次的送审,没有丝毫懈怠;编辑《现代文献中国·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1~100)时,3000印张、字数过亿的稿件要短时间内出版,任务艰巨,但团队成员始终情绪饱满、精益求精。

  且行且思守初心。为了跟上学术步伐,团队成员或在学术上钻研并发表文章、出版专著,或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的课题研究,通过在学术领域的探索钻研,提高自身学术水准,为出版精品图书助力。

  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延安书局立足本土红色资源优势的同时,放眼全国,深耕主题出版,策划出版了以《梁家河》、《历史的细节与主流: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辨析》、《话说延安精神》为代表的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图书。其中,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5项、“十三五”“十四五”规划项目4项。多种图书入选全国党员培训优秀教材、冰心散文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延安书局也实现了经济效益最优化,年均实现图书销售125万册以上,年均销售码洋5000万,4年来总发货码洋超2亿。

  把握读者需求,将主题出版做亮做活。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团队紧跟思想文化建设的大方向,把握读者需求,充分利用新载体,将主题出版做亮做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延安书局不断开拓创新,提供超越传统出版物形态的多媒体出版物,赋予红色主题时代气息。

  《中国共产党百年史》(1~15)图书及微党课正是延安书局在融媒体出版上做出的积极尝试。历经5年策划,《中国共产党百年史》(1~15)荟聚了党史领域的一流作者,植根于党史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选题一经推出就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让这一学术读物走进年轻一代,延安书局团队通过融媒体形式,将近500万字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内容,拍摄成每集20分钟、15集的体系完整、授课专家权威、理论观点准确、叙述生动精彩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微党课,试图通过视频集中推广,记录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现党的百年辉煌成就。

  目前,延安书局已逐步形成了层次分明的高端学术、通俗理论读物、文献整理、文化创意产品、多媒体展示五大板块,也实现了借助二维码、数字出版物、电子音像制品等技术手段为图书赋能的融合出版格局。

  未来,延安书局将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策划出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传世佳作。在发展策略上,聚焦“打造红色文化精品产品线”,一方面重点以“星·启”“延安地平线”这些品牌为主线,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出版品牌,力争推出的出版物既有高端学术专著又有学界新秀作品,既能满足党员干部学习需求又能下沉“出圈”,被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喜爱。另一方面,在积累了大量档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走出去”与海外学界互动,开发引进海外珍稀史料,让研究者与读者从史料中找到新的切入点。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公路出版中心

  深耕专业挺拔主业 守正创新勇毅前行

  团队档案

  成立时间:2017年3月

  团队成员:15人

  业绩:公路出版中心自成立以来,不断发挥优势、挺拔主业,守正创新、促进融合发展,专注深耕公路交通出版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2019~2021年年均出版码洋破亿。

  2017年3月,在继承和整合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公路行业相关出版资源基础上,新的公路出版中心成立,这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公路出版中心作为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部门之一,对内争作公司发展的 “压舱石”和“稳定器”,承担公路“主骨架”图书的出版职责;对外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为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的成果转化、技术传播、学术交流、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积极贡献力量。

  挺拔主业、守正创新。公路出版中心始终遵循社会效益优先、双效益并重的出版原则,坚持正确出版导向,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己任,以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中心自成立之初即确立“一主两翼”的战略路线,“一主”指交通运输行业标准规范,“两翼”指交通运输行业考试培训用书、交通运输科技图书,三条路线相辅相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格局;中心在挺拔主业的同时,坚持守正创新,主动拥抱新媒体时代变革,鼓励全员创新营销、全员数字化转型,以变革的思维和不变的知识服务意识,积极探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出版。

  公路出版中心人才梯队优良,内生动力十足。团队虽仅由15人组成,但是个实干、专业、充满活力的队伍,在疫情影响下仍迎难而上,中心经营效益稳如磐石;团队编辑人员专业素养过硬,11人具有土木类、交通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中编审2人、副编审5人、博士1人、交通运输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1人;团队精神面貌积极饱满,成员在争当专家型编辑、学理型编辑的同时,不断尝试“读讲评”、直播带货等新媒体模式,在交通运输科普讲解大赛崭露头角并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专注深耕细作,勇当开路先锋。团队在公路交通出版领域精耕细作多年,取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业绩。

  一是标准出版发挥专业优势。作为交通运输行业标准规范的主要出版方,公路出版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趋前策划、强化服务,在做好标准规范出版工作的同时,同步推出“规范配套释义”丛书,形成了千万级的出版项目,在满足行业需求的同时,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中心积极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标准规范“走出去”,出版数十种英文、法文、俄文版标准规范,并加强外文规范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发行,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数字出版和融合发展,中心搭建了“中国交通运输标准知识服务平台”,为交通运输行业人员提供了覆盖全面、分类系统、内容权威的知识服务,逐渐打造成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可随时查阅的“掌上标准”。

  二是考培产品拓宽市场影响。考试培训用书是支撑公路出版中心发展的重要板块,近3年来,公路中心通过组建核心团队、研究考培政策、紧跟考培动态、创新工作思路、拓展营销手段、密切联系沟通等方式,策划和出版了包括全国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注册道路工程师等一系列考试培训图书,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参考,在相关板块赢得市场口碑,形成了一定品牌影响力。

  三是科技出版紧跟行业发展。中心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要求,密切跟踪行业重大项目、重点课题、重要人物,策划出版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图书。其中“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与创新成果书系”“特大型桥梁防灾减灾与安全控制技术丛书”“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实录系列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交通运输科技丛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特大型桥梁防灾减灾与安全控制技术丛书”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出版百种科技新书;科普作品《公路的故事》获得2021年全国公路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2021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普类)二等奖;科技专著《高原混凝土》获得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等等。

  未来,公路出版中心将继续以提升编辑素养为基本原则,以开发精品力作为根本任务,以打造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要目标,善谋善成,努力为建设交通强国、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贡献力量。

  电子工业出版社电子信息出版分社

  立足专业力量 强化产业支撑

  团队档案

  成立时间:2002年

  业绩:电子工业出版社电子信息出版分社连续多年实现净发货码洋和利润增长,2021年图书净利润达到21%的增长水平。同时,分社出版的图书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等多个奖项,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电子工业出版社电子信息出版分社成立20年来,秉承“读者至上,精品为本”的理念,立足于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出版,培养和发掘了众多一流专家作者,打造“电子信息·Ei精品”的专业品牌。近年来,电子信息出版分社出版了多部“高峰”“高原”之作,为支撑电子信息相关领域行业发展贡献力量、做好知识体系服务,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专业出版,人才为基。电子信息出版分社拥有一支高效专业的策划编辑团队,以具有中高级职称及具有电子信息大类相关专业博士、硕士学历的专业编辑团队为基底,硕士以上编辑占比65%,副编审以上高级职称编辑占比61%。多年来,以分社创建人、电子工业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赵丽松和现任分社长柴燕为首的专业策划编辑团队关注党和国家政策导向,关注市场热点趋势,在出版方向上提前布局,出版领域涵盖从技术基础与应用领域到国家重点产业导向、战略新兴产业等多个专业方向。分社不断吸纳高端人才,加强对政策导向、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面向高端制造业、集成电路产业、人工智能、卫星导航、通信新技术、新能源等领域进行积极拓展并取得实效。同时,团队注重新老传承,新编辑加入后,分社会指定“师傅”手把手地教授编辑知识,共享策划经验,指导和带领新编辑成长。多年来,分社形成了稳健团结、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团队文化,曾获得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社会效益,义不容辞。电子信息出版分社强化出版布局,优化出版方向,服务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打造了多部具有突出社会效益的图书产品。团队出版了《集成电路产业全书》(全3册)、《人工智能出版工程》(全12册)、《“海上丝绸之路”可再生能源研究和大数据建设丛书》(全8册)、《安全简史——从隐私保护到量子密码》等多部服务产业发展、对攻克“卡脖子”技术、维护产业链安全、加快人才培养等意义重大的图书产品;多部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出版基金资助,部分图书入围“中国好书”、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项;2021年,分社出版的《集成电路产业全书》(全3册)获得第五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多年来,分社的图书产品不断“走出去”,2017年以来累计输出品种51种,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先进力量。

  经济效益,立足之本。分社积累了数量众多的畅销书和常销书,在电子电工技术基础等领域出版的图书常年位居开卷分类排行榜首,在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系统设计、通信新技术等领域策划出版的图书受到市场认可。同时,分社不断开源节流,连续多年实现净发货码洋和利润的正增长,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分社的图书平均利润率仍保持稳定水平,2021年图书净利润实现21%的增长。

  服务产业,不忘初心。电子信息出版分社以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发展做好支撑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的知识产品、为提升文化自信为初心。2021年,立足服务国家重大产业发展,分社承担了工信部电子司指导的“集成电路产业知识赋能工程”,并圆满完成首期任务,并将在接下来的两年内,继续完成该工程的三年计划,为攻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难题贡献力量。2022年,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方向,分社又承担并主动策划了“数字化转型知识赋能工程”,为工业和信息化行业重要发展方向提供知识赋能保障。

  此外,分社“三年磨一剑”,完成了由3位院士牵头,134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组成编委会,468位专家参与撰稿,125位专家参与审稿的庞大项目,推出“双效统一”的产品《集成电路产业全书》(全3册);用4年时间,完成2位院士、35位编委、65位撰稿人、84位审稿人、11位骨干编辑共同参与的 《人工智能出版工程》(全12卷) 出版工程。

  团队携手奋进,留下很多难忘瞬间:院士到凌晨三、四点还通过邮件和微信反馈编辑提出的审稿意见;清华大学教授生病住院时还在病房中坚持稿件的修改和统稿工作;多位外地专家为及时讨论书稿,从繁忙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抽身,早上赶到北京,晚上又匆匆赶回工作地;分社编辑团队成员连续数月加班加点,逐字逐条翻阅资料查询比对相关技术参数与标准;疫情期间有的编辑在隔离点一边配合抗疫,一边不忘手中的稿件审改……

  未来,电子信息出版分社将在保持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思路、开拓眼界、拥抱变化,在电子信息领域各细分门类上深耕细作,以更优质的知识产品服务科技创新、服务技术发展、服务产业应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视点
   第03版: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百强团队
   第06版:百强团队
   第07版:世界出版
   第08版:行情报告
   第09版:作家访谈
   第10版:精品精荐
   第11版:精品精荐
   第12版:文创专题
从网红博主到全职作家 傅真首部长篇小说《斑马》出版
寻找出版百强团队2022
中国图书商报百强团队05寻找出版百强团队2022 2022-03-01 2 2022年03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