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实习记者 潘艺卓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馆配会由线下向线上转移,依托互联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搭建线上图书选购平台,实现跨越时空的、无接触式的订购体验。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今年的春季馆配会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并呈现出新特点。
第一,馆配会的筹备过程更加有序可控,对云采书平台建设的需求更加明确、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线上图采会与全民阅读荐购有机结合在一起,完善馆藏与读者信息的对接,为图书馆省去大量数据整理工作,使读者决策采购机制得到更好运用。
第二,平台提供的图书信息更加全面,新书品种更加完善,选书模式更加丰富,可以按学科分类、出版社、推荐图书、畅销书等分类浏览、采选图书,也可以通过荐购和批量形式进行选择;不仅能满足采购人员的批量采选,还能精准满足院系师生的个性化需求。未来平台将继续扩大线上图采会的优势端,并进一步拓展到客户端,通过馆藏对接或倒入,有机地将各图书馆的内部系统与云采结合起来,成为一套体系。
第三,平台界面构建的“亲临度”越来越强,以客户为本的营销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各馆配商力求从用户类型、选购习惯、采选效率、阅读群体等维度出发,按照客户类型,对不同类型图书馆作专题书目推荐,有效减少用户的盲目性。图书馆的品种选择更加符合需求化、个性化、精准化、终端化和专业化的要求,更有效地提高了馆藏质量。
第四,馆配会周边活动丰富精彩。各展会纷纷开展不同类型的线上活动,包括视频荐书、直播分享、红包雨、带货抽奖等等,与图书馆、读者近距离交流沟通。
第五,纸电同步营销。今春的馆配会中,众多馆配商不约而同地将纸电同步的采购模式融入平台,推动纸书与电子书的融合采购。纸电同步订购的推进,既能解决馆藏图书馆种类和副本数之间的矛盾,又能化解日益增长的馆藏量和馆舍空间不足之间的冲突,是优化馆藏文献类型结构、合理配置采购经费的有效途径。疫情环境下,读者对电子资源的需求剧增,无接触阅读成为首选,纸电同步订购顺应了电子资源的阅读趋势。
高质量的书评是对图书内容的有效提炼,是图书采购价值判断的重要参考。一直以来,媒体评论、名家点评、读者评论等书评信息在馆配资源中比较稀缺,线上订购平台初期可通过连接主流图书媒体的评论、图书销售的好评率等信息辨析图书采购价值和读者认可度。从长远发展上看,线上馆配平台可借鉴电商评价模式,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图书评价机制,并鼓励图书馆和读者对图书发表评论;设置荐购的星级和馆藏借阅指数;建立书评奖励制度等活跃图书评论氛围,深化线上馆配的科学性。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普及率迅速提高,APP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线上馆配APP相较于PC端,操作过程更加高效便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荐书、接收新书推送、利用碎片时间参与订购,有效提升馆配会的参与度。且手机APP的许多功能是PC端不易实现的,比如定位、扫描拍照、音视频传输和AI技术等。馆配商可根据使用对象开发相应的APP,如出版社营销APP、图书馆订购APP、读者荐购APP等,满足图书数据信息的多维度呈现以及馆、社、商三者信息实时交互的需要,真正实现移动办公。手机APP和PC平台协同开发使用对于拓展线上馆配会的终端功能、增强客户黏度也可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从电商到直播,再到线上图采会,新技术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无一不折射出书业新技术引领下的产业变革,以及读者需求的细分与变化。线上馆配会从“尝试”到“趋势”,从探索到成熟,厚积薄发,创新突破,海量优质资源,突破时空局限,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到互联网科技带来的快感。这一形式以新技术理念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图书发行生态圈内形成协同共赢的格局,维护馆配市场良好秩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