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广义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大约有1.94亿人,这是一组极其庞大的数字,在任何社会阶层中,近两亿的组成都足以构成一个新的“社会分层”,因为我国目前的公务员总量仅为0.4亿人、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量不过1.3亿。由此可知,进城务工人员是中国社会阶层最为庞大的群体之一,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调查研究,已经构成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因而,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与解决社会问题上,这一调查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九省市进城务工人员阅读调查肆大发现
■策划/中国图书商报阅读调查组 ■执笔/韩 晗
○手机阅读与报刊阅读,成为最受进城务工人员欢迎的阅读形式。对于大部分处于低收入群体的进城务工者来说,买书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他们基本上不构成纸质图书消费的主体。
○长期处于高体力、高强度与高效能的工作条件下,这就决定了进城务工人员文学阅读的目的是“放松身心”,玄幻、侦破、战争小说既是他们最喜欢阅读的,这些内容也是当下手机阅读提供的重要内容,尤其本次调查人群以男性为主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男性的阅读需求。
○七成被调查进城务工人员每天的阅读时间在一小时以下,在此背后,是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乃至家常便饭的加班的工作现实。如何有效地延长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时间?这是摆在社区工作者、图书馆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共同性难题。
○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以放松身心、愉悦精神为主,学习技术、为今后创业、提升做打算为辅,打发时间、权作消遣属极少数。
本调查从“进城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阅读调查入手,主要针对其阅读来源、阅读内容、阅读时长与阅读原因这四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本次共以面访、电话访问与网络访问等多种形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23份,回收有效率为82.3%,具备社会调研的真实有效性。
其中被调研者在职业上散点分布于民用建筑、物流运输、能源开采、家政服务、生产制造与市场营销六大门类;在地域分布上与官方数据密集度(国内进城务工人员在九省市分布约占全国总人数的73%)显示一致,均匀分布于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湖北、山西、辽宁、北京与上海等九省市;从性别分布上看,被调研者中男性有788人,男女比为22.51:1;从民族构成上看,汉族有810人,约占总人数的98.42%;从学历上看,拥有高中以上文凭的有445人,约占总人数的54.07%,其中最高学历为大专毕业,最低学历为小学三年级;这些数据与目前国内进城务工人员的一系列比例均吻合,因而具备调研的指导意义。
本次调研获得了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的指导,及华中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深圳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江苏大学与南开大学等高校学生社团、志愿者协会的大力协助和“中国农民工维权网”与“中国青年农民工网”的信息支持。
进城务工人员主要阅读来源:
重手机喜报刊
手机阅读与报刊阅读,成为最受他们欢迎的形式。对于大部分处于低收入群体的进城务工者来说,买书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他们基本上不构成纸质图书消费的主体。
据调研发现,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并不稳定,且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据福特基金会统计,约有3%左右的进城务工人员,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部分资深建筑工人、高级家政保姆与其他服务业(如美发师、造型师等),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这已经属于城市里的高收入群体,因而不能用“一概皆贫”来概括所有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中少数人有较高消费,甚至部分人还在一二线城市里拥有了私家车与私人住宅。但调查显示,手机阅读与报刊阅读,仍是最受他们欢迎的形式。
在“阅读来源”这一问题中,调查组设置了四个选项:书店(含网店)购书、报刊连载、手机阅读与网络阅读,其中,选择“书店购书”的仅有10人,占样本容量的1.22%;选择“报刊连载”的有348人,占样本容量的42.28%;选择“手机阅读”的有407人,占样本容量的49.45%;选择“网络阅读”的有58人,占样本容量的7.05%(见表一)。
“工友们都喜欢用手机看书。”28岁的小周来自于河南商洛,现在江苏南京某建筑工地做建筑工人。自高中毕业后,小周就一直在江苏、浙江与福建等发达省份的建筑工地打工,颇有阅历。在电话回访里,小周表示出了自己对于“手机阅读”的偏好,“我现在属于熟练工,平时主要指导一些新手做事,一般来说晚上也就用手机看看书,这样省钱,也方便。”
另一位胡师傅来自于山东招远,有过参军经历的他现在正在上海一家高档小区担任保安队长,“我也算是农民工吧,现在我的户口还在山东。”提到看书,胡师傅则喜欢报刊阅读,“小区里有报刊亭,物管中心也订阅了报刊,这应该是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
像他们一样,“居无定所”是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今天在江南,明天就可能到了东北,这就决定了他们的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而不像知识分子、企业从业人员一样有“买书”的可能。而且普遍学历较低、几乎没有享受高雅文学阅读的可能,因此手机阅读与报刊阅读,成为最受他们欢迎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生存环境、文化水平之外,调查组之前同样曾就“阅读来源”对“蚁族”青年、公务员、中小学教师与企业从业人员做过较为系统的调研,所得出的结论是“阅读来源”与“经济收入”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国大陆的图书售价虽然与全世界相比仍属较低,但是这对于大部分处于低收入群体的进城务工者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他们基本上不构成纸质图书消费的主体。
进城务工人员主要阅读内容:
玄幻、侦破、战争小说最受欢迎
长期处于高体力、高强度与高效能的工作条件下,这就决定了他们文学阅读的目的是“放松身心”,玄幻、侦破、战争小说既是他们最喜欢阅读的,这些内容也是当下手机阅读提供的重要内容,尤其本次调查人群以男性为主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男性的阅读需求。
一部新时期文学史,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系密不可分。
近20年前,有一个悄然兴盛的名词在批评界蔓延——民工文学。当年的所谓“民工文学”,是指一些低级趣味、庸俗不堪的“枕头加拳头”的地摊书,这类作品只能在被称为“盲流”的进城务工人员手中流传,不可能进入批评家及主流文坛的视野。
数年前,“底层文学”即“写底层”成为了广大批评家关注的对象,这一艺术创作,早已有之,譬如《外来妹》、《都市放牛》与《山城棒棒军》等一批优秀电视剧作已然影响了一批“七零后”生人。及至新世纪,随着陈应松、阎连科、刘庆邦与毕飞宇等作家的“底层关注”,令进城务工者的形象重新回归到当代文学中,“民工文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时至今日,随着“打工文学”的盛行,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关注塞壬、郑小琼等“打工文学者”们的创作,一些省份举办了民工文学大赛,一提到“民工文学”,不再是谈虎色变、伤风败俗的庸俗文学,而是一种已经在当代文学体系中被认可的文学组成。
在本调研中,外来务工者所青睐的阅读内容,亦是最为重要考察点。
调查组所设置的问题是,你最爱看哪方面的作品?选项有8个,要求候选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依次在其中选取不同的3个,8个选项分别为:散文杂文、悬疑奇幻、公安侦破、战争军事、历史古典、青春婚恋、时政新闻与保健养生。
其中,选取最多的为“悬疑奇幻”,有821人选择,竟然占到样本容量的99.76%;其次依次为“公安侦破”,有799人,占到了样本容量的97.08%;选择“战争军事”有709人,占到样本容量的86.15%;“时政新闻”有88人,占到样本容量的10.62%;“青春婚恋”有46人,占到样本容量的5.59%,其余的诸选项无一人选择,这在之前的调查中从未有过(见表二)。
“鬼故事当然最好看了。”小汪来自于四川冕宁,初中毕业的他现在山西大同一家煤矿做采煤工人,“我们平时下井没得啥子可以看,一般上来了就喝喝酒,打打牌,偶然看看也就是鬼故事之类的,矿底下的人胆子大,不得怕。”(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