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02:文化/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讯
  文学创作

  仍需扎根于“吾土吾民”

  商报讯 10月29~30日,在北京大学首届博雅文学论坛上,国内上百位知名作家、学者热烈探讨“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认为当代中国文学要走出去,高品质的翻译至关重要。

  该论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杂志主办,汇集著名作家铁凝、莫言、刘震云、阎连科及李敬泽、南帆、孙绍振、陈晓明等一大批专家学者。

  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认为,当代汉语写作具有世界性意义,但文学创作仍需扎根于“吾土吾民”,书写本土的历史和经验,加入世界文学之林。作家莫言认为,当代作家写的作品具有当下性,要进入世界文化,还须传达一种普遍的人性。鲁迅文学奖评论奖新科得主南帆也表示,当代文学传达的是中国当下的社会经验,这在古典文学里是看不到的,无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庸的作品,当代文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他还认为,现在提倡回归传统文化,但当代文学不必再重复儒道释的传统文化,而应表述当下社会经验,关注中国本身就具有世界性意义。

  作家刘震云调侃,“我写老家的一个村子,写给自己和自己村里的人看,觉得很不错,也具有世界性意义。”学者王宁批评,目前只能靠国外汉学家来翻译中国作家的作品,国内培养的外语毕业生根本没有能力翻译文学作品,这严重阻碍当代文学走出国门。

  在阎连科看来,就分配给他的写作资源而言,在写作中出现了来自三个方面的困扰:一是像他这样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作家,不可能不对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出声音,但如何在写作中超越现实,这是作家在文学中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二是如何洞悉这个复杂社会的本质,以个人最独有的方式予以表达;三是作家们多居住和生活在都市,离早已变化的农村和农人越来越远,而失去他们就意味着对写作资源的彻底失去。(田 雨)

  《禅的行囊》:打开一扇

  窥探禅宗佛学的门户

  商报讯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比尔·波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从1972年起,他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文的作品。2006年春,他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这便是《禅的行囊》一书由来。该书最近已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在这本书中,比尔·波特将相关的历史背景、与禅宗大师的访谈实录及有关禅宗最早的记录和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描述了中国宗教中心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在世事变迁中保留下来的宗教遗产。同时,作者用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语言描述着他遇到的每一件事,不管是参观中国最古老的藏经洞,参加持续6个小时的宗教仪式,还是在自己的房间里寻找鬼魂却一无所获,吵醒了少林寺负责艺术的和尚,再或者是拜见中国第一禅庵的主持。比尔·波特之前的作品《登天之道:邂逅中国隐士》(即《空谷幽兰》)已经成为了美国各禅宗中心和各大院校的推荐读物,在中国,其中文译本(《空谷幽兰》)也广受欢迎。《禅的行囊》也必将步其后尘,成为一本有影响的禅宗畅销书。

  何谓“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比尔·波特指出:“禅和枝头一样,看月亮,不要看枝头。”这样的一种形容想必完全发挥出了禅意的内涵和外延,简明的叙述,淡泊的行文,略带幽默的口吻,给读者打开了一扇窥探禅宗佛学的门户。

  (潘启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分销视野/民营业态
   第04版:书业时评
   第05版:教育出版
   第06版:专稿
   第07版:专稿
   第08版:资讯超市
   第CG01版:中国阅读周刊
   第CG02版:文化/关注
   第CG03版:文化/聚焦
   第CG04版:书评/思想·科学
   第CG05版:书评/文艺
   第CG06版:书评/非小说
   第CG07版:书评/财经·管理
   第CG08版:书评/文史·童书
《爱得多不如爱得对》: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和教育孩子
沙里淘金:“传媒大亨”并不温文尔雅
资讯
声音
中国图书商报文化/关注CG02资讯 2010-11-02 2 2010年11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