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云改制时代,老杨选择“快跑”
出版社改制时代即将来临,老杨最早嗅觉到了风声
近些年,出版产业风云突变,政策的变化,出版环境的变化,让很多出版人云里雾里,不知如何是好。
2008年11月14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版社要像国有银行那样,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他强调新闻出版业改革先要脱钩、转企、改制、公司化,然后才是兼并、重组、并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过了这样的几步,新的市场主体就接近上市公司的要求了,就是真正的独立主体,发展就有了战略力量。”不久后,绝大部分出版社被限令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转企,国内的出版体制改革时代似乎真正来临。
而此前,老杨的做法就像早已嗅到了出版体制变革的“风声”,整个行动比别的出版社提前了一年。老杨的嗅觉很敏锐,对于出版界来说,2008年却是一个很不平常的年度。而新世界出版社在这一年的战略重点就是快速占领出版资源,这一点对新世界出版社的迅速发展至关重要。
曾几何时,民营书商因为身份不明,日子过得都小心谨慎,多年不变的出版政策始终成为民营书商头上一道去不掉的紧箍咒。而到了2008年这一年,出版政策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民营文化公司逐渐成了出版界的“香饽饽”。众多的出版社以及出版集团向民营文化公司纷纷抛出了橄榄枝和绣球,以至于出版领域的公私合营的风潮开始涌起。对很多国营的出版社而言,谁争取到了有实力的优秀民营文化公司的加盟合作,就等于抢到了优质出版资源。而在这一点上,新世界出版社始终走在别人的前面。
快抢出版资源,老杨信奉“先下手为强”的原则
早在2007年,新世界出版社先下手为强,抢在某出版集团动手“挖人”之前,成功地“收编”了记忆坊文化发展公司,老杨至今都认为这是他的一个得意之作。
当时,某出版集团看中了和新世界出版社一直合作的记忆坊文化发展公司,准备和他们战略合作,但那时已经晚了一步。此前,老杨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把优秀的合作伙伴悉数“收编”。论实力,和一些出版集团相比,新世界出版社显然处于弱势,但老杨的精明之处在于,在这些集团公司动手抢资源和挖人之前,老杨通过签约的方式把资源和人提前抢到了手中,原有的资源不但没有流失,还新吸纳了一些新的实力较为强大的民营公司加盟,如新华先锋、经典博维,新世界出版社的阵容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总盘子便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好多倍。与此同时,随着新世界出版社这些年不断发展,社内的现有资金积累了近4000万,这下老杨的底气更足了。
2008年一年内,新世界出版社成立了3个子公司。吸纳了一些具有优质出版资源的民营公司,由新世界出版社相对控股,如该社和郑州日报社成立跨地区合作的小樱桃卡通公司。该公司运作的动漫杂志,仅一年时间年发行量就达到10万册。杨雨前的思路是,通过公司化运作,把合作伙伴纳入公司制规范化管理,以后主渠道、二渠道的整个运营一律都在公司的名义下运营。杨雨前说:“我们这样的运作,和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的逐步规范民营渠道管理的最新宗旨是吻合的。”
2008年4月新世界出版社成立了新世界青春文化发展公司,该公司成立一年就做到5000万码洋规模;紧接着又成立了新世界郑州文化传媒公司。这两个公司基本结构一样,股份由新世界出版社占40%相对控股。新世界青春文化发展公司的前身正是记忆坊文化公司,据该公司负责人颜庆胜透露,他们的文化公司整体业务和新世界文化出版公司通过规范的股份制合作,已紧密绑在一起,对外业务以新公司的名义运营。今年上半年该社又与近来发展很快的宏泰恒信公司建立了新世界文慧图书发行公司,上半年发展势头良好。新世界出版社年新书品种达到700种,发行总码洋近4个亿,该社在全国各省的发行界眼里,已摇身一变成了大客户,新世界出版社的强势地位也逐渐建立起来。
数字出版时代渐进,老杨认为对出版社不是灾难是机遇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2010年上半年,有关数字出版的推进风起云涌,大有数字出版马上将占领整个出版界之势,盛大、汉王、iPad纷纷进入出版市场,出版社应该怎么应对,老杨有他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 如果把数字出版定位为“超市”而不是“工厂”,才有前途。超市就是把所有工厂的产品通过展示,让顾客选购。出版社可集结全国所有适合自己出版的作品作为产品,在数字出版超市进行展示。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时代可能是一个集纸质品出版、网络出版及销售、全版权贸易、影视于一体的全媒体出版产业平台。在数字出版平台上,纸质出版只是数字出版平台下的一个补充。出版社一旦建立了一个年推出几千种、上万种图书的数字出版平台,很多相关的数字阅读器厂商会主动来找你。因此出版社必须内容为王。
实际上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表示,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研究对参与数字出版与数字传播的企业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将数字化内容出版企业、数字化内容加工企业、数字化内容投送传播企业的性质区分开来,分别授予资质。同样在资质授权上,授予传统出版社以“数字出版”资质,给予民营数字技术企业“数字传播”、“数字化加工”资质,使掌握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参与到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经营中来。
也因此,这个办法给以新世界出版社为代表的传统出版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就看我们如何抓住机遇了。”老杨笑称。
2010年11月1日,新世界出版社正式对外宣布筹备数字出版业务,并开展数字出版平台开发及数字出版业务独立运营。这一消息恰在新闻出版总署最新发布的《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之后,这一举动意味着新世界出版社将发力数字出版业务。就此消息,数字出版行业人士热议称,如果新世界出版社确实能按照其公布的数字出版信息,值得期待。
据杨社长透露,新世界出版社开启数字出版业务有四项优势,第一、新世界出版社大量优质出版物版权储备将为新平台吸纳用户,开展业务带来强大支持;第二、新世界数字出版平台将建立行业内首家的“数字出版三审三校机制”,并得到总署的认可;第三、新世界出版社积极获取相关资质并建立独立运营机制。第四、新世界出版社持续资金投入和众多合作公司支持,该平台开发已经封闭进行,预计明年三月份将上线运营。
各种模式的内容合作方式,老杨提出“经营”内容
不管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出版社都离不开内容,内容的来源如果全靠社内编辑,如果一年要出1000种书,得有多少个编辑,要发多少工资,要养多少人?老杨认为这个问题不解决,思想不解放,就会制约出版社发展。内容的来源不仅要靠本社编辑,还要靠社会的力量,要靠市场的力量,要“经营”内容。去年新世界出版社与小有名气的华夏书网进行版权合作,双方不单单是版权的买卖关系,而是紧密的合作关系,书卖好了,华夏书网不但可以得到版税及图书制作费,同时还可以得到发行利润的30%。书做砸了,不但稿费得不到,还要拿自己的钱来赔社里。经过近两年的合作,双方出了上百种书,很多书都卖到4万~5万册,实现双赢。同时新世界出版社用预付版税和制作费的方式与出版人季韦铭和作者蔡骏合作,一年多来出版了近百种图书,经过远程(上海)网上操作流程,顺利地完成了北京-上海的图书出版模式,达到共同的发展。
转企改制跑在别人前头,抓住机会两步并作一步走
按照中央对出版社进行转企改制的要求,新世界出版社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工作。从思想动员,清产核资,工商登记一一完成。对于转企,全社人员早有思想准备,职工大会全票通过,到今年7月份,已正式完成了工商局登记的“新世界出版社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紧接着,要进行股份制改造,2009年3月,老杨去南方沿海几个省考察了解全国图书市场,寻求地域市场合作的机会。却阴差阳错拐到了安徽合肥,遇见了皖新发行集团老总倪志敏。一个渴望下游,一个渴望中央出版社题材,老杨和倪志敏谈了不到半个小时,居然一拍即合。老杨觉得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才是他梦寐以求的合作对象,双方感觉就像找到了各自的“梦中情人”。
在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和安徽出版集团在行政级别上同级,都属于省政府统一管理,而其他省的出版集团基本上管辖着发行集团。老杨认为出版和发行应该是市场关系,而不应是上下级关系,只要上面还有婆婆,合作的前景就肯定不看好。如此一来,新世界出版社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公司两者之间的结合,成就了一桩美事,变成了上游和下游的完美结合,演绎了一桩跨地区合作的经典案例。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不久前还说:“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出版单位作为市场主体走向市场,如果不转企改制走向市场,则无自主权无竞争力,在出版环节的问题上,已是开弓之箭,不存在改不改的问题……”老杨说,这桩合作,完全体现了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出版社彻底转企改制的精神。
老杨这次盘算得很清楚,上面要求先转企后改制,而老杨却抓住这次合作的机会,两步并成一步走,更为关键的是只要对方上市,新世界出版社的投入就会大大增值。从产业链来说,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处于新世界出版社产业链的下端,并且属下有多个书城,股份制合作后销售新世界出版社的书就会更加卖力。因此,老杨说,别的社要想追上新世界出版社,至少要2~3年时间。这话不假,不少出版社还在为转企发愁,改制还没有排上日程表时,老杨未雨绸缪,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做好转企改制的各项程序性工作,8月,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最近,老杨还和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搭上了伙伴关系。老杨认为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是全国最有实力,发行做得最细最好的集团之一,浙江发行集团公司老总王忠义与老杨似乎都看到了共同合作发展的前景,双方已经了签署合作协议,合作细节正在有效的实施中。
在老杨看来,如果没有很好的思路,一些出版社在转企后会死得更快。现在工厂倒闭多的是,因此转企不是万能的。老杨认为,“转企改制”看起来是四个字,但实际上却是两个程序,转企就是把事业单位变成企业;转制就是把企业改造成股份制。改造成股份制就是股东多元化,投资多元化,不以一家独大,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市场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因为有了股东,就要优先保证股东的利益,而不是企业主管部门利益,一家婆婆说了算。因此,必须聘用精明能干的人做总经理,这才能称之为现代企业制度。
老杨还认为,出版社只有转成股份制公司以后才有上市的可能。做大了、做强了,收益按股权分配,上市了才能融到资。不改制上不了市,出版社就没有资本。比方一个出版社原来的盘子是5000万, 100%的股权,如果以增资的方式,各占50%,而合作方就要再拿出5000万,出版社无形中就多了5000万,盘子大了一倍;如果出版社想控股占70%,对方占30%,合作方也要拿出3000~4000万来。老杨说:“光是这3000~4000万拿来可以干多少事啊!出版社并没有任何损失,而且还是控股股东呢。”
纵观近几年新世界出版社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新世界出版社利用三年时间开始内部改革,理顺出版社内外各种关系。2008年开始抢滩占地整合各种资源,到2009年,新世界出版社才算是开始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改革。2010年是转企改制的冲刺年,老杨的想法是,2010年完成出版社转企工作,201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争取达到上市要求,同时3年内发行规模达到四五个亿。老杨说,新世界出版社如果能做到5个亿的话,市场书的占有率就能在全国跻身前几名。(今年6月份相关数据显示,新世界出版社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排第21位)如果一切顺利,争取在两年之内上市,这是老杨最终想要达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