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这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记者们裹挟着理想奔波新闻现场,却又隐匿在新闻背后,用新闻影响今日之社会,他们已经不仅仅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也是整个世界的参与者和改造者。
在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把眼光放到记者的身上,关注他们的著书立说。无论是权威传媒的媒体研究、颇具魅力的传媒大亨传记、新闻界的写作理论、新闻背后的故事揭秘,还是工作在其中的记者的别样情怀等等,在新闻之外,记者依旧用文字之魅力影响读者。
他们以不同方式影响读者
传记出版:引进重经典,国内重人气
一个行业通常需要几位远远走在前面的前行者,“背影飘渺而伟岸,让懵懵懂懂的后来者不乏追随的勇气和梦想。”
优秀的记者传记是很多传媒人成长的私人记忆之一。《李普曼传》(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新华出版社1982年初版)能在时隔20多年后再次出版,要归功于该书策划人之一的财经作家吴晓波。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作家表示,这个美国人是影响他走上职业记者道路的人。出版其传记,及策划世界传媒大师系列,让更多有志于新闻工作的年轻人从传媒大师的传记和著作中,像他当年一样,找到梦想的种子,这成为他向新闻业致意的另一种方式。
李普曼被《美国新闻史》誉为“美国权威中的泰斗”,成为李普曼式的记者,是很多走向职业记者道路的记者人的梦想。除了《李普曼传》,在中信出版社的世界传媒大师系列中,还有如《你我之间——迈克·华莱士回忆录》(2009年版)、《个人历史——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2010年版)等也陆续出版。
无论是以尖锐、辛辣而深入独到的采访风格著称的美国明星记者迈克·华莱士,还是执掌因揭露“水门事件”而扳倒尼克松的《华盛顿邮报》的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这些美国传媒大师的人生传奇,书写和见证了生动的美国新闻史和社会发展史。
相对于国外经典传媒人物传记的引进,国内名记、名主持人的图书出版,则以“名气”取胜。与隐身在文字背后的大报记者和藏匿在声音背后的电台主持人不同,活跃在电视荧屏的主持人也可以被看作是明星记者。整体来看,虽然此类传记不少有对整个时代的思考,但大多偏重个人成长和内心独白,甚至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罗列,基本是粉丝式的阅读。
1997年央视主持人赵忠祥的一本《岁月随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创下百万册销售纪录,拉开了主持人出书的热潮,随后,倪萍、杨澜、文清、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李咏、白燕升、马斌、芮成钢等主持人都纷纷出书。除了央视主持人,上海卫视、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电视台主持人也不甘落后,谈人生、写随笔、话栏目,或再曝光屏幕背后的一些故事,诸如奋斗史、生活史,乃至恋爱史等等,以飨粉丝。其中,长江文艺出版社是央视主持人出书之一大阵营,其新近推出的白岩松的《幸福了吗?》,目前据悉销售已过40万。
目前诸多电视台中,以凤凰卫视的出版中心表现突出。这个成立于2006年的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着重于策划其电视栏目类图书,如《鲁豫有约》、《包容的智慧》、《世纪大讲堂》、《李敖有话说》等,目前与博集天卷图书公司合作,将其电视节目内容进行再次传播。而凤凰卫视的主持人们和其他电视主持人相比,他们在出书方面,更为积极。据统计,凤凰卫视有超过20位主持人出书,其中包括刘长乐、陈鲁豫、曾子墨、沈星、胡一虎、吴小莉、闾丘露薇、程鹤麟、曹景行、梁文道、马鼎盛等,其中不乏畅销书。
在明星主持人的出版物之外,出版界对民国时代旧闻记者的挖掘和重新出版,成为不多的亮点。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今年年初出版了《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之前还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民国记者陶菊隐的前半生传记《记者生活三十年》等。
新闻之外:继续展示社会重大新闻事件
一般来说,财经类媒体记者大多致力于写作经济观察类图书,他们更擅长总结和引进新的想法;文化类媒体记者则大多寄情于小说、专栏和随笔式出版;社会调查类媒体记者更多地将自己的所闻所感用纪实或小说表现出来。
从事新闻工作和著书立说,成为记者们相得益彰的职业结合。诸如著作等身的李普曼,他的不少作品如《公众舆论》,成为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大部头难求,将记者散落于各媒体的时评或专栏或随笔整理成册出版,成为出版商们惯常的做法。而在工作之余,发扬个人喜好,写小说当作家的,这类作品占据了记者们出书的主要内容。梁文道的一部《常识》(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为香港文化北上带了个好头;还有如许知远、王小峰等活跃在所供职的媒体之外的记者也有多部作品出版。
不少记者不满于受篇幅限制的日常写作,借助长篇著述,将自己感兴趣的重大问题或作系统化论述,或致力于曝光幕后真相;同时,作为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他们的写作,或为畅快凌厉的社会纪实类作品,或为无法直言的小说类作品。
诸如今年1月由记者李承鹏、刘晓新、吴策力撰写的《中国足球内幕》,试图揭秘被遮蔽的中国足坛真相,在披露内幕的同时,三位记者也希望推进足坛扫赌打黑的进展。还有如近期出版的新华社驻华盛顿的财经记者刘洪写作的《金融大博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版),揭秘金融危机中财富和权力的博弈;体坛周报的记者王猛跟踪采访姚明长达6年写出了《平视姚明》(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披露姚明收购上海男篮的细节和内幕之外,还讲述了生活中的姚明的另一面;还有如由法律出版社引进出版的香港记者张翠容所著《拉丁美洲革命现场——一个香港独立记者的真相之路》,为媒体以去西方化视角观察拉美迈出了先驱性的一步。
调查、暗访类记者常常面临危险,甚至是生命危险。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期引进了意大利记者萨维亚诺的《蛾摩拉——一个意大利反黑记者的卧底人生》,作者在书中指名道姓地揭露意大利黑帮组织克莫拉的种种罪行,该书在意大利出版后赢得多项大奖,所造成的轰动也使“这本书越畅销,作者就越该死”,至今作者仍在警方保护之中。
还有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意大利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1988年这位战地记者的《风云人物采访记》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新闻采访经典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记者为追求真相的不懈追问。其实《风云人物采访记》反映的只是她犀利、尖锐甚至强硬的一面,在多年之后出版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里,可以看到她充满母性的一面。而在《法拉奇:好莱坞的七宗罪》(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中,她恢复了记者本色,用她手术刀般的文字,剖开好莱坞的光鲜表面,让隐藏在聚光灯下的一切暴露无遗。
在中国,供职于南方某报业集团的李幺傻,日前将自己的暗访经历写出来,以《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为名,讲述底层社会如乞丐、妓女、血奴、酒托、代孕等灰色人群的故事。而他在新作发布会上,以口罩和墨镜蒙面,怕被认出招致报复。据悉,他的暗访系列第二部也即将出版,在新作中他会写到假烟、黑中介、传销、黑医院和医托等内容。
同为专门从事深度报道的暗访记者作品,如果说《暗访十年》关注的是社会特殊群体,记者辰光所著的《第四种权力——一个记者的暗访生涯》(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则用小说展现社会上爆炸性新闻性事件背后的真相。
传媒解密:用出版扩大媒体影响力
一本书能否畅销,关键是能否契合大众的心理需求。媒体记者因为其职业特性,会本能地对事件及其背后根源进行发掘,其写作无疑具有先天性优势,容易吸引大众眼球,切中要害。如若记者和其供职的媒体再有点知名度,有读者的追随,基本上,由记者写的书就更容易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
关于揭露媒体行业的小说,也有诸多出版物。从2006年的《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版)始,到《记者圈》(南京大学出版社版)、《驻地记者》(新华出版社版)、《北京记者》(中国华侨出版社版)、《首席记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等,但这些图书要么揭秘如何策划,要么讲述职场情感纠结,要么展现如何周旋于广告、发行之间,少有真正的记者形象的塑造。
而对于传媒解密类的研究,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出版社最为突出。依托媒体资源优势,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众多新闻纪实类作品。如“传媒前沿丛书”和“媒体观察”丛书,依托知名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力量,揭示媒介运作的经验和规律,剖析媒体企业典型案例,受到学术界传媒界的欢迎。而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编辑的《南方传媒研究》,汇集了许多来自第一线记者编辑们的直接经验,给传媒研究领域带来了新鲜空气。诸如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后台》(1、2、3)、《灾难如何报道》、《准记者培训教程》、《在追问中逼近真实》、《做最职业的记者》等解密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解密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奋斗历程和报道背后的故事,虽然没有做到“大尺度观察和细节化表述”以及有“历史深度”和“高端访谈”的文章,但仍受到记者和准记者们的欢迎。
此外,还有如李大同解密《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或师永刚《解密凤凰》(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及《“读者”传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构成解密中国新闻环境的绝佳案例。
目前,有不少媒体致力于全媒体模式,在常规的新闻出版之外,拓展图书领域的影响力。如中国图书商报策划了《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江西教育出版社版)、《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中国书籍出版社版)等为代表的书业观察书系。还有如原《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创办的“财新传媒”,在刊物之外,打造“财新丛书”品牌,主打人文和财经系列,目前已经策划了《舒立观察》(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谢国忠的《再危机:泡沫破灭时,我会通知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沈联涛的《监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和陈晋的《哈佛经济学笔记》(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舒立对话》(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也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