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01:中国阅读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个读书人都有做藏书家的渴望
  ■思郁(书评人)

  日前,天津市有关藏书家的评选活动落下了帷幕,来新夏、黄裳、姜德明和韦力4位当代藏书大家被授予特别荣誉奖,此外,各奖项都名花有主。中国素有爱书、藏书的传统,在《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中收录的自先秦至现代的藏书家中,私人藏书家有2747位。而近年来有关藏书家的评选,也层出不穷。

  藏书家的评选可以带动一个地区良好的藏书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不过,也有人质疑,藏书对普通大众来说,距离太遥远。且不说藏书量首先有数量门槛,就是专题收藏,更是一种无底洞的投资。

  许多人终日卖力地工作,唯求更安逸地享受物质生活,书籍不过是人们日常娱乐消遣的调味剂而已。现今社会真有一些喜好阅读之辈已是难得可贵,更不用奢望他们会以此为志业,作毕生的追求,更不要说成为一个藏书家。阅读是一种嗜好,藏书是一种境界,两者之间差别甚大。

  美国藏书家爱德华·纽顿曾感叹藏书界的风气每况愈下,许多珍贵的书籍已经无人问津,他觉得这是因为扮演中坚角色的收藏家比起以往时代的那些人有很大差异,昔日的藏书家未必接受过多么丰富的正规教育,但他们所具备的素养,比起现在拥有高等学历的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旧书与珍本:戈德斯通夫妇书店漫游记》中,这两位小说家——劳伦斯·戈德斯通和南希·戈德斯通夫妇,当然对于藏书这行当,身为作家的他们也还是门外汉,不免遇到一些类似的尴尬事。比如他们去古旧书店跟店主聊天,说起夫妇两人都是作家,“接下来是一阵尴尬的沉默”,作家只好自我宽慰,“我们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要知道,在古旧书店,当代作家基本是无人问津的,他们关心的是已经成为历史一部分的作家。

  《旧书与珍本》中的戈德斯通夫妇这对成功的小说家,业余的藏书家,四处搜寻旧书店查找一些感兴趣的图书,与读者分享书背后的许多知识甚至八卦趣闻。比如马尔克斯在美国出的第一版《百年孤独》时还默默无闻,第一版销量惨淡,出版商一气之下甚至把库存的书都销毁了。谁能预料到马尔克斯随后就获得诺贝尔奖呢,那些被销毁之前发行的第一版成为了珍本和稀本收藏物。

  对于作家和读者来说,买来的书是用来阅读的,他只关心书籍中文字蕴含的知识和意义;对于藏书家来说,买来的书用来收藏的,他关心的是书籍本身的知识,书中的内容不能说没有意义,只能说文字的意义暂时被悬置了起来,反而书籍本身的来源和流传中的历史成为了这本书存在的最大价值。

  真正的藏书家难觅,比如像爱德华·纽顿那样的藏书家,要拥有堪比学者的广博品位与学识,更需要有对文学的热情。许多爱书的读书人,论及藏书,谈的最多的是册数、毛边本、签名本、禁书如此等等。董桥曾说过,如果没有五千册以上的书,根本就不好意思说是藏书。而且真正的藏书家不在乎多少书,而是在乎藏了多少原装本、献呈本、签赠本、关联本、硬板简装本、配补插图本、摇篮本、第一对开本等诸如此类的版本。除此之外,对书籍的研究、考证、著述是藏书的重要意义所在,更是当代藏书家应该秉承历代藏书家的传统与精髓。

  也因此,普通人读书已是不易,哪有学养资格和金钱资本奢谈“藏书”二字。不过,看别人的藏书记,书店漫游记,从别人的收藏中得到阅读的快乐,也许就如同爱德华·纽顿琢磨买珍本书的理由,想来想去最好的理由只有一个:他觉得买了会比没买开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分销视野/民营业态
   第04版:书业时评
   第05版:教育出版
   第06版:专稿
   第07版:专稿
   第08版:资讯超市
   第CG01版:中国阅读周刊
   第CG02版:文化/关注
   第CG03版:文化/聚焦
   第CG04版:书评/思想·科学
   第CG05版:书评/文艺
   第CG06版:书评/非小说
   第CG07版:书评/财经·管理
   第CG08版:书评/文史·童书
第一时间书
沙里淘金:“传媒大亨”并不温文尔雅
贝尔斯登:华尔街的荣耀、贪婪与毁灭
淡极始知花更艳:电影史上的希区柯克
记者出书:新闻纸外受欢迎的社会观察家
每个读书人都有做藏书家的渴望
盛大藉Bambook上市,拉拢出版上游资源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刊CG01每个读书人都有做藏书家的渴望 2010-11-02 2 2010年11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