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开启中华文化巍巍大厦的“金钥匙”。中华文化之根在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永不磨灭的金光灿灿的身份证。保卫汉字,复兴汉字文化,振兴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关乎中华民族腾飞发展、自强自立,为世界人民做出贡献的大事。汉字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弘扬汉字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世界文化的血液之中,这是中华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的大事。
近年来,“保卫汉字”、“保卫汉语”的声势很盛。日前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100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评选结果揭晓,“和”字被评选为“最中国”的汉字。在这100个“最中国”的汉字中,既有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田、丝、工,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宗教、社会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体现国家情怀的中、东、北、土、社、九、鼎、国。同时,“网络方言”也掀起“新”汉字(词语)狂潮:“屁民”、“给力”、“蒜你狠”、“豆你玩”、“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校友”、“蚁族”、“围脖”、“蛋居”,都是2010年的流行语。诸多出版社顺势而上,不断出版关注语言的图书,包括学术类、休闲类、随笔类,异彩纷呈。
汉字探源:博大精深
陈寅恪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文化史。文字是历史的产物,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文字,汉字也不例外。谈论汉字离不开历史文化,或者说,离开历史文化就无法谈论汉字。
汉字的源头在哪里?又如何流传衍变?当语言的传播羁绊于空间和时间时,人们如何存留记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又经历了哪些原始的酝酿过程?这些神秘的问题时时叩问我们的心灵,激励后人不断探索。《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汉字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是一本了解汉字历史的基础性读本。比如“种”字的甲骨文形体像人在精心地栽种禾苗。“垦”和“畴”是播种前如何耕作土地。“垦”字的甲骨文形体像用双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在地上,表现了先民垦田运土的劳动场景;“畴”字的形体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里翻起来的土块。而“耨”是“辰”一类的农具,“辰”字,甲骨文的形体像用来清除草木的农具,大致相当于今日的短柄锄,只能清除草和小灌木之类。而“辰”字上部跟甲骨文“石”字同形,说明这种农具多为石器。“禾”、“黍”和“稷”则体现了粮食作物成熟后的形像。“禾”字的甲骨文形体像长穗的谷子,“稷”像黍子成熟后沉甸甸的谷穗低垂之状。而“利”则像以刀收割禾谷之类,“剁”字形体像用刀剁庄稼。
胡双宝编著的《汉字史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作为“汉字文化通识”中的一种,没有设立专门谈论汉字和文化的章节,但讲解讨论中尽力结合相关的文化含义。讲解分析字形字义,讨论汉字的产生、发展、变化,说解汉字的应用,都或近或远、或深或浅、或详或略地说及广义的文化。讲解汉字,目的是通过一个个汉字,了解蕴涵于其中的历史文化,几乎每一个汉字都包含一幅文化发展图,所以力求多举出一些汉字,并且揭示其文化含义。
左民安的《细说汉字》(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的最大特点是使读者详解1000多个汉字流变的历程,对于理解汉字形成、民族历史,阅读古籍甚至理解现代词语,均有裨益。无须抱汉字落后于拼音文字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也不必带着汉字优越如何的自大心态。即以趣味性而言,中国的一个方块字的演变也可以当一个故事读,其趣无穷。作者学风严谨,为清视听,辩真伪,还指出了许慎、康熙字典中的不少错误。
《古汉字与华夏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系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之一。书中各篇主要是通过考古出土古汉字资料与传世古文献资料的考察互证,探索古汉字产生、孳生的历史途径,追溯华夏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悠远历程,内容涉及古汉字起源、古汉字结构、古文字考释以及理论方面的探讨。
外国朋友不妨再看看《汉字五千年》编委会编写的《汉字五千年》(华语教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该书虽然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冷静地叙说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盘的历史、令中华儿女振奋自豪而又痛心反思的旅程。它包括“人类奇葩、高天长河、霞光万道、内在超越、翰墨情怀、天下至宝、浴火重生、芳华永驻”八集。用讲故事的方式,借助32个富有代表性的汉字,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以及历史充分展示出来,生动描绘了一幅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具有很强的史料性、权威性和鉴赏性。另一本《汉字的智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石定果和罗卫东编著)是为外国人编写的汉字文化普及读物,目的是打消外国人对汉字的畏难心理,培养他们对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兴趣。
汉字研究:剖析精到
中国历代学者对汉字的研究,那是不遗余力的。尔雅是汉儒所作,为训诂经典而作的字典,是入十三经最晚的。之后许慎的说文解字,成经典著作,再后则有王念孙、段玉裁等。而且不仅训诂,而至涉于音韵。就是入关的满人,也组织编撰了一本康熙字典。
王初庆的《汉字结构析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在全面梳理“六书”的基础上,对汉字的结构进行了详尽分析,既谈六书也谈字例,既谈字形变化史也谈变化现象,理清了汉字孳变发展的脉络,读者可以根据其分类原则及例证去了解其它汉字,并进而了解汉字孳生演化及继续发展的方向。该书既可作为对文字学有兴趣者的入门之书,也可作为专业研究者的参考书籍。其主要的观点在于:虽说对于个别的汉字,就其本形、本音、本义平面地来作六书的分析,只能找到独体的象形、指事,合体的会意、形声四书;转注、假借不与焉。然而从文字孳变衍化的层次来看,文字除却共时的记志语言以外,语言的声音既因时空有差异,文字的形义亦往往随之更易。
作为国内首部佛经与汉字综合研究的专著《佛经音义与汉字研究》(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陈五云、徐晓仪和梁晓虹合著),不可多得。特别是与佛典相关的汉字情况十分复杂,常超出一般人的见识。该书立足于佛典与汉字前沿深入透视,对手头字、讹字、借字、专造字、俗字等列例详明,剖析精到,使汉字与佛经音义研究相得益彰。
吴东平所著《汉字的故事》(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对近三百个常用汉字的文化底蕴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汉字同汉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及心理、思维习惯诸方面的关系做了阐述,大胆地将汉字中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与充满情趣的故事联姻,使该书既具学术性,也颇有趣味性。书中摒弃了把汉字看作是一个单体的记录符号的观点,而把它看作是与深厚的汉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融会于其中的一种文化产物,为研究晦涩的古文字及其文化内涵开辟了一个新的向度,也使深奥的古文字从此步入寻常百姓家。
《汉字的文化史》(新星出版社 2005年版)为日本人藤枝晃所著,视角独特,考据充足。作者认为甲骨文与金文为同一源头的两股分支,甲骨文倾向省略,字型简单;金文端正,较为复杂。金文与甲骨文分别代表了古代汉字的“两种发展方向”。秦代以后的通用汉字,即为金文发展而来。瑞典人林西莉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的他们的汉字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是本有趣的书。正文用两种字体,直接释字用宋体字,由一个汉字引伸出的中国历史文化描述,则用仿宋体字,仿宋体字的内容,实在多于宋体字的正文;也就是说,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实在多于单单讲述汉字本身的构造;而中国人的生活,又仿佛精缩到了这些美妙的象形文字之中,一个个汉字,在作者眼中,仿佛本身成了中国人生活的剪影。作者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剪影蕴含的内容,更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汉字是个神奇的魔方,当它们按照一定规律组合,便具有了文学的意义。葛兆光的《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古典文学研究界最早采用语言的眼光看待古典诗歌的著作之一。旧的诗歌批评或描画背景、或臧否人格、或梦呓般自陈印象,却无视诗歌语言本身的特质。葛兆光想克服旧批评的种种弊端,构建起一套从诗歌语言入手的批评原理。作者深刻地指出,古典诗歌具有独立的语言系统,采用的是独特的言语。这样,作者不是对一篇一首的诗词进行微观的分析,而是从宏观的语言体系的角度对于古典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整体风貌和动态发展做出把握。该书的亮点是几段纵向的历史分析,很有声色地交待了从宋、齐到唐代,近体诗体裁形成的背后一种新的美学要求。类似的书还有姚晓柏的《汉语言与文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
汉字变革:与时俱进
在现代中国特定的历史场域中,“汉字革命”是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赵黎明的《“汉字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通过对清末民初、五四前后以及1930~1940年代三个横截面的历时考察,展示了近代中国语文变革之“超越”与“否定”的激进特征及成因。持续百年的“汉字革命”是在“民族”与“民主”两大推力之下完成的,始终存在着欧化与中国化、普遍性与地方性的基本矛盾,这些问题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发展的基本张力。“汉字革命”与现代文化/文学互借资源,互为动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特殊景观。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信息时代,带来许多网络流行语,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城市的履行和建设迅速拓展,带来许多新的地名、路名,新的居住区名的称谓语、交际语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色彩词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语义。2009年,尽管全球金融危机惊涛骇浪,暗流滚滚,但在中国,危机中显生机,风潮中创流行:各类流行语——警示型、励志型、调侃型、幽默型、搞笑型……如水花飞溅,似潮流涌动,缤纷斑斓的新潮语言,正舞动出一个缤纷斑斓的中国。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编写的《中国流行语2010发布榜》(文汇出版社2010年版)应运而生。书中“甲流”、“猪流感”、“小沈阳”、“邓玉娇”、“周立波”、“我妈叫我回家吃饭”、“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唱的不是歌是寂寞”、“雷人”……风靡于2009年中国网络的流行语构成新的语言风景线。夏中华主编的《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孙昌建的《说法:流行语超市》(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张权和梅梅编著的《短信息:时尚流行语》(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版)亦可对照阅读。
黄涛的《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就汉语中的交际礼仪用语、地名、色彩词、流行语等几种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该书探讨20世纪以来的社会流行语与时尚文化,包括:20世纪20~30年代的流行语、20世纪50~70年代的流行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流行语,特别探析了大学生流行语与校园文化以及网络流行语。他们在探讨中,既重视这些词语与传统文化的多种内在联系,语义演变与社会历史变化的关系,同时也很重视这些词语在现代社会使用中所发生的许多新变化。另一本由仓理新和李因主编的《流行语折射的旅游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从旅游文化的视角分析流行语,风味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