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爱因斯坦知悉他遭到监控后,深表失望地说:“我之所以选择美国,是因为我听说这个国家有充分的自由。我选择美国作为自由的国度,实际上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我终生无法弥补。”
○莫常红(书评人)
俗话说,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当科学家遇上了FBI,会是怎样的情形?当卓尔不群的爱因斯坦遇上了,不,被臭名昭著的胡佛给盯梢上了,读者你能想象其中的周章与内幕?
这并非危言耸听,有美国联邦调查局厚厚的档案作证。拜“信息自由法”之赐,美国资深记者弗雷德·杰罗姆取得了一千八百多页的“爱因斯坦档案”,他顺藤摸瓜,把这些黑材料耙梳出来,连缀碎片一般的幕后故事,打捞起被湮没的历史真相。宛如一幅幅推背图,从中映射出联邦调查局当年卑劣的手段与“敬业精神”,凸显出爱因斯坦的政治立场与一贯的科学良心。
1921年,爱因斯坦荣膺诺贝尔奖,此后名望如日中天。为爱因斯坦作传的亚伯拉罕·派斯这样写道:“如果他在余生的最后三十年都去钓鱼,他的名声不会有任何减损。”然而,古道心肠的爱因斯坦却满腔热情,仗义执言,积极地投身到为人类自由、解放的政治活动中去,尤其对那些无法发声,或者因为种族、宗教或激进思想而遭受抨击迫害的人施以援手。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爱因斯坦坦荡磊落,他在公众场合发表了无数的与相对论无关的政治言论,参与很多民众事件,俨然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正是这种民吾胞与的精神,使其大无畏地担当起为民请命的角色。1948年,一场宴会上他告诉波兰的驻美大使:“我想你现在应该意识到,美国再也不是一个自由国家了,我们这段谈话一定有人在录音。”即使明明知道有人在监视,身处危境的爱因斯坦也不能保持缄默,而是举起了投枪。
在这场信息不对称的较量中,以胡佛为首的联邦调查局及其线人就是名符其实的幕后黑手。他们监听电话、私拆信件、私闯民宅;而收集的材料尽管一鳞半爪,甚至无中生有,但积毁销骨,令人不寒而栗。对于爱因斯坦这样的公众人物,胡佛不敢掉以轻心,他指示心腹赖德,要以最高的“谨慎”行事。时移世易,胡佛对爱因斯坦的挑战,最终证明不过是蚍蜉撼大树。如今,胡佛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爱因斯坦却一直共三光而同光。
但胡佛炮制的“好莱坞黑名单”引得很多人锒铛入狱,或丢掉了饭碗。爱因斯坦的档案绝非个案,像卓别林、托马斯·曼等也成为FBI的目标。作为政治勒索及自我保护的筹码,胡佛甚至整总统、总统夫人的黑材料,因此,历任总统对他恨之入骨,但奈他莫何。
1972年,胡佛寿终正寝,但他的徒子徒孙们仍在沿袭传统,似乎还要倾势天下。以国家安全之名行压制之实,弗雷德·杰罗姆揣摩,要是爱因斯坦活到“9·11”,他在惊骇之余,“极有可能对华盛顿在国外越来越偏恃军事攻击、在国内越来越嗜好压制的手段表示惊愕与愤怒”。
在纪录片《华氏911》中,美国电影人迈克·摩尔对此有过嘲讽,而爱因斯坦早在1949年就鸣响了警钟——当麦卡锡主义与种种对人权自由的压制正迅速摧毁着美国的自由精神,爱因斯坦在一篇鲜为人知的声明中指出:“这面旗帜象征着一个事实:人类依然是一群禽兽。”
《爱因斯坦档案:美国联邦调查局对世界最知名科学家的秘密监控》[美]弗雷德·杰罗姆著 席玉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