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威(上海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兼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年12月18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五,我的儿子、上海一家著名的公立初中的初一学生开始了他忙碌的周末时间。晚上六点半去一家小记者培训学校上课2小时;第二天即星期六上午九点去数学老师家补习数学,下午在家做学校的作业,同时在社区的体育馆中接受一个小时的乒乓球教练的培训;第三天即星期天上午去上作文课,下午单簧管老师来家指导,随后去上新概念英文第2册。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周复一周。放假期间自然有些变化,但是只会增加新的内容,更加忙碌。“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我将这句据说欧洲社会流行的话改为“不是在补课,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
就是这么个程度,儿子的成绩在他们学校的排名也只是前20%而已。儿子说了,和那些优秀的同学比,这些补课的数量很一般。他们只是公立的初中,私立初中的情况更加不可想象。我可以断言,在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我家儿子的周末日程表有相当代表性的。我多次去美国访学,住在我的大学同班同学的旧金山家中,亲眼目睹了这些中国背景的爸爸妈妈驱车一个多小时接送2个女儿去补课、随后在学校周围四处游逛等待接回的场景。几年后,大女儿进了哈佛大学,小女儿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总算圆了中国人的美国名校梦。
这只是中国人的做法而已,真正的老外家长是不会也不愿这么干的。一定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但是,一位叫安妮特·拉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的大作《不平等的童年》针对这种疑问提出了颠覆性的回答。毕竟是正儿八经的社会学教授,她的回答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可不是我们这种仅仅凭借一己的观察或感慨哟。
其实,《不平等的童年》一书的标题就再明确不过了。拉鲁教授开宗明义地说道,美国也许是一片充满机会的土地,但是也是一片不平等的土地。父母的社会地位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而她写此书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拉鲁教授的这项研究基于透彻的自然主义的观察法,对美国12个有9~12岁孩子的家庭(6个白人家庭,5个黑人家庭和1个混血家庭),其中包括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贫困人群。这项孩子的学校背景则包括市区比较糟糕的下里士满小学和郊区比较优秀的斯旺小学。教授的研究助理对每个被选中的家庭一个月之内到他们的家中和附近地区进行20次的访问和观察,每次的访察持续3个小时或者更加长,在此时间段中参与所在家庭的所有的活动。他们还在每个孩子家中有一次过夜的访察。在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后,很多的家庭说他们已经“无视”这些坐在旁边的非家庭成员的研究助理,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做到了研究助理在和不在一个样——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这种绝对的零距离访察的价值自然不必赘言了。
全书11章的具体论述有些学术化,一般读者读起来得全神贯注。但是为了证明的确是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花费这点精力是值得的,其中对话部分则特别有趣。我个人的感觉是,这本社会学的著作绝对有着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那些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展示了美国的不同社会分层的人们占有不同的资源,这种不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子女的点滴活动上,并有可能对孩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产生巨大的影响。
正因为有这些研究助理的辛勤努力,使得我们有难得的机会“潜入”观察到美国这些不同背景的家庭的几乎每个生活细节。我看着亚历山大·威廉斯家和梅勒妮·汉德隆家(书中的两个中产阶级的观察家庭对象)培养孩子的内容,感到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令人感慨不已:温馨富庶有教养的家庭文化和经济背景,极端重视和孩子的交谈,发展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忙而不乱的孩子的活动时刻表,时时刻刻有意无意的语言、社交和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里里外外的培训课程……用安妮特·拉鲁教授的话说,即便是“家里面大力强调的论证和商谈也对孩子将来在各类公共机构中的商谈提供了潜在的优势”。而这么忙碌的道理归根结底是因为“中产阶级父母为孩子将来的安身立命感到焦虑。因此他们就越来越坚决地让孩子抓住机会参加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只要这些活动能为孩子今后事业发达带来好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2011年1月24日上午,我带儿子随上海的一家旅行社去日本本州岛一周游。在上海浦东机场候机楼中我惊奇地发现,我们这个团的24位游客中,有三男三女的学生小朋友,年级从小学2年级到初中1年级。我们这些大部分是60后的新兴的中产阶级背景的家长们异口同声地说:“开门办学” 啊 !我们带领孩子们去补国际课的路上!
《不平等的童年》[美] 安妮特·拉鲁著 张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