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两会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多打形象推广牌
  ■商报两会特派记者   李  鹏   孙  珏

  3月5日,梅地亚中心召开的一场主题为“公共外交”的记者招待会上,来自政商学三界的8位政协委员一字排开接受台下记者的提问。当本报记者问出“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话题时,半数委员都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接连发表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显然,他们对于文化的话题很有兴趣。

  在众多中国公司在国外安营扎寨,大举落棋海外市场之后,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包括出版企业在内的众多国内文化企业面临的重要历史性任务。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对于文化企业来说,克服加入WTO后我国文化产业被动挨打的局面、变消极应对为主动出击,通过积极扩大国际文化贸易、克服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已成为国际化战略的应有之义。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党委书记姜昆向记者表示,根据他多年在国外演出的经验来说,中国的文化必须要“走出去”。“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不仅是我们的目标,也是现在的实际需要。现在很多国外人,对于中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知道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们有义务用我们真实的形象告诉大家中国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无疑是最好的载体”。

  温家宝总理在报道中提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引起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不少政协委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一话题发表了看法。其中,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有冷静的思考甚或反思的声音。

  “走出去”不是“推出去”

  机械地“走出去”、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甚至演变为“推出去”,因而忽视对文化基础的建设,是目前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观念障碍。

  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还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做。所谓凡事应“先练内功”,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沉淀,只有做好了这一点,才更容易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更好地发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袁明表示,应该把文化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放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大的概念中来。在她看来,现在中国的财力、智力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只有先研究好中国文化的内涵,“走出去”才能变得水到渠成。

  同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中国优秀的图书作品“走出去”,语言一直是难以迈过的一道门槛。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蔡建国建议,“第一步要把语言的沟通工作做起来,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展开”。他表示,目前在全球各地掀起的汉语热,以及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如火如荼,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透露,目前国内的古籍出版资源“走出去”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社大概有500多种图书外销,大多输往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欧美的更少,基本进入不了主流社会”。他直指,目前的“走出去”更多的是“推出去”,国家投入了大量的钱财,却收效甚微。出版社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都是“奔钱”去的,出现了很多“文化豆腐渣工程”,有了钱却出不了好东西,跟过去没钱的时候,却有大量知识分子的好作品涌现已大不相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表示,要想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要让新闻出版单位先把自己做大做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

  文化输出,产品形象先行

  根据商务部等相关部委的统计,与中国其他领域、尤其是制造业的高额贸易顺差情况不同,中国文化贸易的逆差状况十分严重。在肯德基、麦当劳、牛仔裤纷纷走进中国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的文化。但是在中国的衬衫、鞋子、家电走出去的时候,中国文化并没有能够同时“走出去”。

  知名翻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称,“走出去”这个词本身就说明我们并没有掌握国际上通行的话语体系,他更希望把“中国文化走出去”说成“促进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让更多的国外受众看到中国的文化作品”,这样才更容易被外国人理解和接受。

  事实正是如此,纵观目前在全球取得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多数都是一些具体的人物或形象。Bruce Li(李小龙)、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西方人耳熟能详的中国形象并不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佳的中国形象代言人,但正是通过成功地商业化运作,这些形象在国外收获了巨大的影响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部主任范冰冰饶有兴致地给记者回忆了当年他们向俄罗斯人解释“马虎”一词含义的故事,她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得出结论:在对外交流中,只有具体的产品才更容易得到外国人的理解和认可。

  只有摆脱“外宣”思维,真正引进国际化的战略思维来进行产业开发和市场布局,才有可能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除此之外,全国政协委员、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还建议,“我们不仅要重视国有的文化企业、中央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同样也要支持和鼓励民营的文化产业‘走出去’”。在他看来,目前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虽然很重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艺术交流,但是缺乏对民营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可能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两会专题报道
   第03版:集团产经·分销
   第04版:商报封面人物
   第05版:商报每周传播股评
   第06版:教育出版
   第07版:教育出版·书人书事
   第08版:世界出版
   第CG01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CG02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关注
   第CG03版:中国阅读周报·传记
   第CG04版:中国阅读周报·小说
   第CG05版:中国阅读周报·非小说
   第CG06版:中国阅读周报·童书·文史
   第CG07版:中国阅读周报·财经
   第CG08版:中国阅读周报·思想·科学
要闻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多打形象推广牌
文化新业态催生出版新机遇
要闻
中国图书商报两会专题报道02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多打形象推广牌 2011-03-08 2 2011年03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