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电子书年的召唤下,视频更多地与图书相融合,百余款阅读设备的亮相,更成了这股潮流的催化剂。2月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11消费者电子展(2011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上,视频产品成为了100多家公司展示具有多媒体功能的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的重点内容。4月的伦敦书展上,图书出版商就如何开发增强版电子书进行了热烈讨论。
Cisco公司近日预测,到2014年,全球的网络用户中有90%的访问流量都是视频,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为此,出版商需要快速抢占视频领域。
出版类别在扩大
从最初在童书、旅游书和烹饪书等受数字冲击的“重灾区”尝试电子书,到现在,各家出版社深耕“试验田”的领域不断拓宽,小说、历史、传记、体育等各类图书都在研究加入视频等内容,做成增强版电子书。
许多出版商已开始将制作视频片段列入营销预算方案,有几家大型出版社也成立了音像摄影工作室,有的甚至派出摄影人员或者向作者派发手持照相机等设备进行拍摄,制作视频。
首当其冲的是哈珀·柯林斯,该社正在积极地将视频加入图书,如简·列维为美国职业棒球手米基·曼特尔写的传记《最后的男孩》(The Last Boy),出版人为电子书增加了30分钟的视频,根据录像资料用电脑分析合成米基在杯赛上击球时间和动作的图式。该书一经出版,迅速畅销。另一本博纳德·康韦尔讲述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小说《堡垒》(The Fort),康韦尔提出拍摄一段1779年缅因州战争遗址的照片。出版社同意了作者的这个主意,派出摄影人员,拍摄了这个战争遗址的现状。西蒙·温彻斯特的《大西洋》(The Atlantic)有15个作者工作时的视频,并配了60个字的视频简介。今年初,还请来波士顿摇滚乐队Aerosmith歌手斯蒂芬·泰勒,为他的传记《我头脑中的音乐烦到你了吗?》(Does the Sound in My Head Bother You?)录制视频。
阿歇特旗下的Twelve品牌,在推出塞巴斯蒂安·容格尔的作品《战争》(War,作者记述了跟随美军一个排在最危险的阿富汗库伦加尔山谷的前哨部队,历时15个月的军旅生活)时,将作者拍摄的长达一小时的纪录片《雷斯特雷波》(Restrepo)的视频加入电子书。阿歇特配合电影出版的萨拉·布雷克利·卡特怀特的《血红帽》(Red Riding Hood)也增加了作者和电影导演及演员讨论影片与图书种种联系的视频。
西蒙·舒斯特则从所属CBS News集团选取了27段史料,用于出版里克·珀尔斯坦的新书《尼克松时代》(Nixonland)来帮助展现1970年代的原貌。
出版商更像电影总监
年轻人是新技术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如何让融入新技术的“视频+图书”融入年轻人的生活,也就成了出版商的主要任务。哈珀·柯林斯推出的列维斯的《纳尼亚传奇3:黎明踏浪号》(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制作了一个时长7分钟的动画、猜谜和地图视频,让读者仿佛进入了纳尼亚世界。
兰登书屋为童书作家玛莉·波普·奥斯波恩的作品《神奇树屋》(Magic Treehouse)也制作了视频和网站。兰登书屋最近还牵手Smashing Ideas公司,共同开发面向年轻人的软件产品。
在开发这些高质量、高定价的增强版电子书的同时,出版商也积极通过病毒式的视频营销,对新的消费者产生影响。西蒙·舒斯特负责内容与程序的副总裁苏·弗莱明,携手该社的影像及有声部自2009年以来生产了600多万个视频,用于社群网站的病毒式传播。
Sourcebooks出版社的多米尼克·拉卡认为,2011年一些出版商在出版有些书时更像是电影总监。该社出版的大学预科教材中,已开始广泛使用视频,通过视频来拉动图书销售。该社已销售500万嵌入多媒体的图书产品。
另一家新技术出版商Open Road,在简·弗里德曼的带领下,以只出电子书闻名。为出版威廉·斯泰隆的经典小说《纳特·特纳的自白》(The Confessions of Nat Turner),该公司派出摄像人员到杜克大学,拍摄他这部作品的原稿,还采访了哈佛教授亨利路易斯·盖茨,介绍1831年的奴隶起义。
也有些出版社把部分生产环节外包,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聘请第三方拍摄作者视频,或者编辑将便携式的Flip相机和微型三脚架发给作者,让他们抓拍一些画面,然后再传回来。
对于需要通过视频来增进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学生来说,增强版电子书虽说增加了成本,但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但也有人认为,它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产品门类,如在苹果软件店里与游戏格格不入,而摆在书店的书架上又不像本书。此外,版权和版税问题怎么解决?出版商和发行商如何分成?随着视频类产品日益增多,此类矛盾也将愈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