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这家小公司坚持不走非赢利路线,因为两位创办人安迪·汉特和斯科特·林登鲍姆认为:他们应该把精力更多地用于发掘优秀的作者而不是讨好基金会和赞助组织,所以最后他们宁可选择了接受风险投资基金的注入而不要来自社会的捐赠。
■李 拓/编译
全面拥抱数字化
数字化出版计划启动之初,关于纸版杂志未来的悲观情绪一直笼罩着大家。《电子文学》的两位创办人自身作为年轻一代的作者,深知写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何等艰难,而且环顾四周,作者的报酬也在不断减少。在经过仔细的调研和分析,加上受到当时手机阅读在日本市场的流行以及电子阅读器阅读模式在美国蓬勃兴起的鼓舞,他们对《电子文学》的运营提出这样的设想:利用新的产品和分销渠道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学市场。
而且,尽管人们一直期望能免费使用数字内容,但是事实上人们还是需要为此支付费用。他们不仅要为程序、铃声、iTunes中的歌曲支付费用,还需要为电脑和手机上的电子书付费。《电子文学》是首个在iPhone上发布的文学杂志。杂志在iPhone平台上的创刊号售出了3600多份,这一数字几乎是它在Kindle上销量的5倍,甚至比最畅销的文学杂志的销量还好。
利用数字平台发行,能够省去前期发行和其他的发行费用。对于一个小型杂志来说,平均能省去5000美元。这样,这部分钱就可以物尽其用,以每人1000美元的方式支付给五位作者。无论是从现在还是未来的发展来看,《电子文学》都将一如既往地为作者支付相应的报酬。安迪和斯科特不仅找到了一种新的更加合适的营销方式,也与作家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保证了自己的内容来源。《电子文学》在创办之初并不容易。一开始,很多人认为他们很难盈利。后来他们决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寻找合适的小说作者而不是拉拢赞助商和做资金申请。他们找到了一些风险投资人,启动了专项资金,这些资金足够《电子文学》出版一年。创办之初,杂志投稿者很少,尤其是文学类的稿件。直到一些较为知名的作品首次在杂志上亮相以后,他们的杂志才开始步入正轨。
到目前为止,一些出版商对于推动智能手机上的在线阅读方式仍然保持沉默,这些出版商担心这种方式会“蚕食”传统出版业。但是安迪和斯科特这两位年轻的文学编辑并不认为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的消费者是同一群体。以他们的经验来看,使用电子阅读的大多是一些年轻的读者。利用电子阅读的方式还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在这些程序上的阅读习惯,同时能催生一种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新的市场。
在他们的眼中,如今,作为一种文化方式,更多的出版商开始尝试寻找这些移动设备的用途。智能手机无处不在,但是消费者的行为,也就是智能手机的利用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年轻人把iPhone当作电子阅读器,而不是一个玩游戏或者发短信的工具,那么《电子文学》的前景就会更加乐观。
扭动数字化营销的钥匙
安迪和斯科特所做的每一件小事,例如在《华盛顿邮报》上积极宣传、发布视频、出版新一期的刊物,举办竞赛等都使他们网站的流量以及杂志的销量激增。但是几天之内,这种激增效应就会消失。一开始,他们认为应该将80%的时间花费在寻找新的好作品和文学讨论上。然而,后来他们发现,营销才是出版商面临的如何做大的关键。于是,到了第一个月月底,他们开始把80%的时间用于营销。如何扭动数字化营销的钥匙,成为出版商在数字时代生存下来的另一个关键。
他们同时还发现了另一个挑战:即制作能吸引人眼球的封面、进行店内集中展示、为读者提供浏览资料和店员讲解服务等传统的图书营销方式在数字空间内都变得不切实际。很少有人会读关于图书的博客,Kindle 和 Apple商店都喜欢能吸引人眼球的书,相比之下,有大量的书会迅速消失在庞杂的书的海洋里。对于读者来说,要想找到一本电子书,就必须要知道自己想找的是什么书,当然,这同时也是出版商的主要工作。
《电子文学》公司最有效的促销手段之一是制作单句动画片。这些动画的制作是这样的:首先由该公司的一个作者选出一句最喜欢的句子,然后公司对句子进行艺术加工。最终产生的动画片将在美国各地播放。这些动画短片并不是广告,而是独立创作的智慧的结晶。
利用视频技术来振兴出版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将视频技术用于小说确实是一件尴尬的事情。文学的魔力就在于它能够召唤读者的心灵从而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但是视频能够弥补文字内容的不足,《电子文学》公司的动画短片已经成为了另外一种能吸引更多受众的文化传播方式。
在数字时代,解决类似的问题对出版商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在纸质出版时代,要想使一本书畅销起来也必须要效仿数字出版的某些优点。出版商可以围绕书的内容建立一个网上图书社区,在这里,读者们可以交朋友,分享经验,建立数字图书俱乐部。
除此之外,《电子文学》公司更是善于利用Twitter等新型的数字化传播平台,两位创办人想出一个办法:在Twitter上连载一些他们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这种方法使得短时间内他们的微博粉丝数激增,有效地宣传了杂志的品牌,并为后续的图书出版铺垫了良好的口碑效应。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秋天,《电子文学》将开通electricpublisher.com网站,旨在为其他文学作品开发电子应用程序。安迪和斯科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相信:独立繁荣的出版业对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他们的经验来看,电子应用程序将能为出版商们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