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03: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书编辑如何维护作者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预先”道出了当下出版社寻找作者、开发作者资源的难度。而一个图书编辑何以维护好自己的作者,则完全可以借用《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句经典独白来形容。虽然“生存还是毁灭”的说法夸张了点,但二者的关系却是很“微妙”,正如杲杲书坊图书策划工作室总策划瞿昌林所说,“作者既是上帝,又是魔鬼”。

  因此,我们特别策划了“图书编辑如何维护作者”的专题,北京蜜蜂智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编辑郭凤岭生动地写到与梁从诫夫妇约稿过程,以及书出版后“作者简介中有一处错误”的遗憾,因此“编辑人员应视文字如生命,对文字的严谨甚至苛刻要求,怎么都不过分,这是对文字的尊重,更是对作者的尊重”。麦小麦、眉睫、潘良、肖璇等作者的文章,则结合自身所编辑的书的作者——何以维护谈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他们各有各的维护策略。本版的这几篇文章,不仅深刻,而且颇有新意。

  “得好好伺候衣食父母”

  ○眉 睫(作家,海豚出版社编辑室主任)

  干出版这一行,难免要与作者打交道,因为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得好好“伺候”。一个成功的编辑,往往是能解决版权的编辑,也就是能够从作者那里获得作品授权的编辑。当然,并不是说获得了授权,就万事大吉。这只是编辑工作的第一步,还有一个项目维护、运营的问题,因不在本文话题范围内,略去不提。

  假如你原本是一个作者,或者研究者,认识一些作家、学者,那么你或许可以占有一些优势。然而,天底下的作者太多,不可能都是你的朋友,何况是朋友也未必每次都买你的账。因此,对于一个编辑而言,开发新作者,认识新作者,了解作者的创作状况,总是他的一个工作重点。

  在我与作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愉悦的,或许我占了一点自身作为作者的便宜。但凡我联系的作者,往往与我有相似的癖好,因此交流起来很方便,共同话题也非常多。我也非常注意往作者熟悉的领域去靠,以寻求更多的共同话语。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找共同的朋友从中穿针引线,这些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然而,在最近的工作过程中,我却遇到不少麻烦。比如我正在主持、策划的《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中国儿童文学经典怀旧系列》等项目,解决版权的难度都超过了以往,也跟许多新作者打了交道,各人的脾气、性格、要求等都不完全一样,需要自己不断地去调整心态、思路,从细节处突破当前的工作。比如我在解决关露的版权的时候,差点跟关露的外甥女闹僵。她作为关露在世的最亲的人,作为编辑应该理解、维护她们之间的亲情,不能单纯地从当前的一些规定来操作。否则,激怒、伤害了老人,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也于心不安。

  有的时候,编辑甚至还得站在作者一面,维护作者的利益。比如有些作者希望多拿点样书,但这样又违反了合同里的一般条款。这个时候就需要跟社领导沟通。邮寄样书、结算稿费,也应该尽快“服务”,都能给作者留下好的印象。

  在今天,作者越来越是编辑的资源,因此跟作者处好关系,服务好作者,让作者了解自己的品行、作风,在一个编辑的职业生涯中是很重要的。

  是“上帝”也是“魔鬼”

  所以要爱也要惧

  ○瞿昌林(杲杲书坊图书策划工作室负责人、总策划)

  做过图书编辑的人对于作者可谓是既爱又惧,为何这么说?因为作者既是上帝,又是魔鬼,编辑岂可不爱,又怎能不惧?

  图书行业是内容产业,作者是内容提供者,堪称上帝,图书编辑工作的源头多是起于作者——没有作者提供的书稿,编辑工作无从谈起,毕竟编辑做得最多的不是作者的原创工作,而是辅助作者的服务性工作。虽然也有策划编辑提供创意思路找合适的作者来按部就班地完成选题的情况,但这个比例还是比较小的,一是有失败的风险,二是效率不高。

  既然作者是上帝,作为编辑自然需要尽职尽责地去爱护、奉养,千方百计挖掘优秀作者,挖空心思留住好作者。比如说,编辑在跟作者约稿时,为了优先或者顺利拿到书稿,那是必须得说好话的,越是好选题越是如此,越是大牌作者越是如此,什么签约问题啦、版税条件啦、宣传营销方案啦,诸如此类一切都好说,甚至可以为作者量身定制额外服务,什么某地几日游啦,至不济也会有点红茶绿茶乌龙茶之类的小心意表示一下,陪尽了小心,恨不能唯作者马首是瞻,有求必应,可谓是爱心勃发,爱意泛滥,爱到极致,生怕一个不小心不周到,惹得“明星”作者不高兴了翻脸走人花落他家,那可就徒费工夫白耗力气得不偿失了。

  然而,作者除了是编辑们的上帝,也还是编辑心头的魔鬼,阴影深重,威压巨大。不信?随便问个图书编辑看看,从与作者沟通约会开始,编辑的头顶是不是就如同悬上了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战战兢兢,惴惴难安。无他,编辑得对选题的内容负责,对选题的执行情况负责,对书稿的质量负责,对选题的市场价值负责……诸多的责任让编辑从选题的开始到最后都不敢松一口气,“压力山大”。

  尤其是遇到特立独行的作者时,编辑更是容易积郁成疾执念成魔。为啥?比如说,作者在按计划写作时,编辑得了解写作进度;发现写得不合要求或者有偏离时,编辑得提出修改意见,而且还要巧妙表达委婉说服让作者接受;作者顺利写完书稿后,编辑得进行加工制作,少不了需要跟作者反复沟通商讨;内容完成交付制作时,编辑得琢磨装帧如何设计才能既符合市场需要又符合作者身份特点,文案怎么表达才能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不触动作者敏感神经,是雅是俗、是浓是淡、是深是浅……好一番费心琢磨;一切尘埃落定交付印刷,编辑又得忙着张罗安排给作者申请样书、安排结算、配合宣传等等事宜,这一路陪伴下来,编辑岂能不对作者“惧而远之”,要是这其中再遇到个沟通不畅、意见不合、安排不妥、结算不灵的情况,保不齐就会出现针锋相对口舌相搏乃至扭脸而去甚或法庭相见的难堪场面,那编辑可就更是难以应付了。

  话说至此,似乎编辑与作者势成水火,实际不然。编辑与作者是个利益共同体,一个硬币的两面,编辑对作者有爱又有惧,更是基于责任心自然而发的态度,只要发乎情,止乎礼,进退有度,编辑一定可以维护好与作者的关系,从而给读者奉上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

  我对梁从诫夫妇的愧疚与遗憾

  ○郭凤岭(北京蜜蜂智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编辑)

  编辑《编书记》与《译书记》这两本书,得以接触众多作者,这里边有资深出版人,有译介先贤,凡前辈师友不下60人。与作者打交道很多年,一下子跟这么多作者打交道却是头一回。所以难免捉襟见肘,以致延长了出版周期,从开始约稿到最后成书,足足用了近8个月时间。

  8个月的时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比如一个生命的消逝。

  2010年8月初,我将《译书记》的约稿函及授权书寄至梁从诫家,不几日便收到梁从诫夫人方晶老师回信。在这之前,我与方晶通过电话,她告诉我梁先生病重,已不能亲笔签字授权,问我能否由她代笔授权,我说当然可以。收到来信,我看到方晶老师工整地在每一个需要填写的地方写明信息,又另附一张“说明”便签——

  说明:

  1.“我译狄德罗《百科全书》”一文,确由梁从诫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期间写作,曾收入梁从诫的书《梁从诫文化随笔——不重合的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根据多年对他的了解,为了出版正式的、严肃的书籍,他会同意并支持你们使用他的文章,因此签字。

  3.梁从诫已病重,不能握笔、说话。此事由我代理。感谢理解。

  方 晶

  2010.8.16

  如今再看这个便签,我的感觉是:一个做事严谨的人,他的那种认真细致的态度是对事情本身更是对与此事关联之人的最大的尊重,方晶老师无疑就是这类人。而对于方晶,以及乘鹤西去的梁从诫,如果我能够,我要在这里写下我的愧疚和遗憾。

  得知梁从诫仙世的消息,已是先生去世一个多月以后了。我平时几乎不看新闻,对于外界之事基本一无所知。那次是为梁先生的文章补一个作者简介,上网搜集资料,才发现他已于2010年10月28日去世。我与梁先生家人素未谋面,仅仅是与梁夫人通过一次电话,我想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她肯定早忘记我这个小编辑了;再说对于逝者家属,我历来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表达哀悼之意,总觉得沉默似乎是哀悼死者最隆重的仪式,其他任何话语都是多余,更何况这多余之话出自一无名小辈。于是我就沉默了,并且一直到《译书记》出版之时,我再与方晶联系,也没有表达对梁先生的悼念。

  在《译书记》出版后,2011年5月的某一天,我收到方晶的一条短信。大概说收到样书,作者简介中有一处错误,就是梁从诫从来没有做过北大教授,问我是否有办法在书里改正。我真是愧疚难当,马上给方晶打电话致歉,只是当时书已出版一个多月,差不多都已投放市场,显然是没办法改正了。这完全是我编辑过程的疏忽,网上的资料以讹传讹,我竟将一条错误的信息植入梁从诫的人生履历,而方晶并没有怪罪,她只是对我说明情况,说可以在该书再版时再行修订。这更让我无地自容了。

  方晶的一丝不苟,她对梁先生生前身后之淡泊名利的维护,实在令人敬佩。而这件事,给我的编辑生涯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同时也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编辑人员应视文字如生命,对文字的严谨甚至苛刻要求,怎么都不过分,这是对文字的尊重,更是对作者的尊重。

  而对于梁从诫及方晶,我是深有愧意的。

  只和情投意合的作者交朋友

  ○麦小麦(作家,花城出版社编辑)

  若说如何与作者相处,我的心得是,作者即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便如何与作者相处,但,我只和情投意合的人交朋友。

  是的,投身出版业,我的理想之一就是“从此可以帮朋友们出书”,与作者相处这个问题在我这里就变得简单了。以作者的形式结交朋友,把朋友变成我的作者,便是其乐无穷的出版生涯,若是作者成不了朋友,做得再好,卖得再快的书,终究是有遗憾的。

  作者是朋友,但毕竟不只是朋友。你们同时还是合作者,你们要同心协力促成一本书的出版,要一起把关不放过任何瑕疵,要谈好利益分成,要共同承担未知的结果——可能是好结果,也可能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坏结果,不能只怪他,也不能只怪你,无论什么结果,都是你们和其他有关人等共同造成的。出版流程很长,从策划选题到最后出书,无数个环节,无数人参与,而你——编辑,和他——作者,正是这漫长而复杂的流程中最重要的两个。

  细想来,其实是像夫妻一样密切而敏感的关系啊。由作者而朋友,可不就像是从朋友到情人再到夫妻?最初的基础是互相看上了,接下来是磨人的庸常生活,可能为一句话而吵翻,也可能为钱的事反目,真要长长久久快快乐乐,那可得天时地利人和。

  生活中,多的是因为利益而走到一起的夫妻,只要能得到好处,大可以各怀心事笑对他人,正如大把出版者与作者的关系一样,完全建立在利益之上,有利可图即合作,无利可图就散伙,这样也挺好,干净利落,不要牵牵扯扯,是一种理性的关系。就怕有的人不地道,还要互相踩一脚,闹得乌烟瘴气很没气质。

  最理想的境界是,把有才的朋友全变成作者,把有才的作者全变成朋友,就像把天下看上眼的异性全收入自己麾下,生活中满足不了的大花心,不妨就在工作中实现了,过瘾,销魂,弄好了还挣钱,大家还一致夸你,不会骂你三心两意,多好啊。

  贴心“干货”胜过任何花言巧语

  ○潘 良(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第一中心副总监)

  之前有朋友调侃:“你这做出版的,表面上看起来挺清高,但见了大牌作者,还不卑微得跟草似的。”我心想这哥们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夸”起人来还那么亲切温暖。说实话,工作这几年,接触的作者不少,每个作者性情各异,背景参差,不夸张地说,得把他们当做“世界上唯一的花”,浇水施肥拔草除虫,丝毫不能马虎。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尔·鲍温——他提出的“21天不抱怨运动”,吸引了全球80多国,超过600万人参与,实体书销售也直逼200万册,至今不见颓势。

  随手总结几点,与鲍温的“维系之道”。

  其一,“多做一点不会死”。再大牌的作者也是人,他也渴望被尊重后的“饱足感”。说实话,当初我们的报价并不高,但在多家竞价的不利情况下,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份策划案,不只包括整体行销计划,还勾勒出他未来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最后他欣然同意授权,是因为感觉“趋势描述极有诱惑力,远远超出预期”。

  其二,“请用稿费温暖我”。不管作者是业界奇葩,还是无名小卒,这都是他们的共同心愿。有些出版人跟作者称兄道弟,签合同前恨不得歃血为盟,一到结算版税时跑得比贼还快。而每次鲍温来中国,我们开场的第一份见面礼,不是鲜花,也不是Chinese Tea, 永远是打印齐整的两份报告:销售数据和稿费清单。他给我们的回馈是,这份贴心的“干货”,远胜过任何花言巧语。

  其三,“千万要动感情”。说实话,编辑跟作者是拴在一条线上的蚂蚱。大家前期一起把蛋糕做大,才能在后期淡定分利。我们为鲍温数次中国行准备了星级酒店、重点媒体群访、十几场演讲资源调配。大家有个很朴素的想法,在他认为已经不能再完美的时候,必须成功地对他再好一点。

  其四,“永远以价值为导向”。跟鲍温的愉快合作,不是靠请客吃饭,也不是写万言书,更不是陪游长城故宫,靠的是为其制定更好的发展规划,挖掘演讲培训等增值点,探讨新书如何延展,满足他的心理期望,减缓他鞭长莫及的焦虑感,最后才能实现共同的价值和成长愿景。

  新人小呆学作者维护管理

  ○肖 璇(书业观察员、专栏作者)

  工作经验不算太丰富但专业能力非常自信的小呆通过自己认真的努力在领导眼里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当然,总是习惯从选题质量、出版数量、调拨码洋这些角度去衡量自己员工的领导们也无形中给小呆的工作留出一个不大不小的真空地带:管理资源!资源管得好不好也不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结果,所以小呆也就没有及时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瞧,又出事儿了:

  话说作为新人小呆一直做的都是本版选题,小呆自己也明白,或许是因为自己的资历不够深、或许是因为自己对翻译版作品的把握还不够精准,反正一直没做过外版书。不过没关系,本版作者也够自己忙活的了,而且本部门今年的重点之一也是本版版图的选题扩大,这空间够大。

  这不,今天下午小呆就约了刚签约的作者大刘一起喝下午茶顺便聊聊选题结构的事儿。大刘是从深圳远途赴京的,本身是河南人,从特区到北京也算是回到北方老家,所以这一见面儿就从里到外透着的都是亲切劲儿,高兴,拉着小呆这一聊就一下午。好在小呆足够机灵才总能从跑题了的谈天说地再拽回正题来,正经事儿也没耽误。可聊完就到了晚饭的点儿,大刘看了看表回头拍着小呆的肩膀热络地说:“小呆啊,晚上去哪吃呀咱们,我还有几个朋友也好久没见了,一起吧。”没准备吃饭预算的小呆一下子就囧了,他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权限请这么大的排场,想来想去,先硬着头皮吃了再说吧,大不了自己掏了……后来,领导教育完小呆成本意识之后,还是把钱给他报销了。但是结合上次被作者骂的经历,小呆还是决定找小白姐姐好好给自己讲讲怎么管理各色的作者们。

  首先,作者管理是个系统工程,作者维护体系甚至要参考出版目标、出版进度、内容质量、作者名气、收益回报等等多项指标的,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编辑在以出版社标准为前提的情况下个人魅力的体现;其次,作者维护除了是编辑魅力的体现之外,还是编辑(尤其是策划)综合实力的体现,因为他要能内外协同包括部门主任、营销、策划、发行等等在内的各个岗位人员以及相关的业务开展,以期最终实现企业赢利目标;最后,涉及到吃饭这样的费用是不能简单地以发货册数或者销售情况来考量值或不值的,要综合考虑作者的名气、品牌带动能力等等多方面因素。绝不能一言蔽之……

  从夕阳讲到天黑,洋洋洒洒常常而又条理清晰的讲解着实把小呆听了个五体投地,最后小白姐姐又给小呆留了个作业:“作者虽然是你要管理的资源,但如何把他定义成为咱们出版社的重量级作者以获得相应的服务和维护待遇,这也是对内的单位资源争取范畴,你考虑一下如何对内协同?”

  暗夜,小呆又一次知道:自己要学的东西还真是太多了……

  ●编客声音

  @曾阿牛:第3期《中国编客》策划民营书业老总聊编辑的专题不错,民营图书公司……这些散军一旦联合起来,很可能就是游戏规则的重要参与者。

  @老中医倪大夫:“出版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3期《中国编客》有感而发。

  @侯磊001:愿《中国编客》像《申报》一样长久。

  @疯狂英语口语版:今天,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泛滥,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编辑那双发现的眼睛,更需要编辑甄别、筛选的艺术。这些正是编辑不可替代的地方。

  @藤堂非-包包:看到《中国编客》版面上的那些大佬们,真是非常心虚啊……

  《中国编客》,欢迎您的参与

  《中国编客》将秉承《中国图书商报》一贯的办报理念,以独特的视角选择自己的报道方向、以国际视野观察并记录中国编辑的生存和发展,聚焦书刊编辑群体,为广大书刊编辑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如果你有相关新闻线索,或与书刊编辑工作相关的想法、建议和意见,甚至是大的设想,我们都欢迎你发言、提问、讨论;欢迎你来稿,字数在800 字左右。如果你是书刊编辑,欢迎你的参与,欢迎你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我们。

  来电请拨:010-88817690(91~97)-2322

  来信请发:qiwen201010@163.com

  互动请加QQ:232479970

  《中国编客》QQ 交流群号:140678187

  《中国编客》,欢迎你的参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大众出版
   第05版:广告
   第06版:教育出版
   第07版:专业出版
   第08版:个案推介
   第09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0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1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2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BK01版:中国编客
   第BK02版:中国编客·本期聚焦
   第BK03版: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BK04版:中国编客·专栏
   第CG01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CG02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聚焦
   第CG03版:中国阅读周报·传记·人物
   第CG04版:中国阅读周报·小说
   第CG05版:中国阅读周报·思想·科学
   第CG06版:中国阅读周报·财经
   第CG07版:中国阅读周报·童书·文史
   第CG08版:中国阅读周报·书评·综合
   第ZK01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
   第ZK02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本期话题
   第ZK03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案例解读
   第ZK04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广告
   第ZK05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人物志
   第ZK06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个性书店
   第ZK07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营销现场
   第ZK08版:中国图书营销周报·行情报告
●编客荐书
图书编辑如何维护作者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编客·特别策划BK03图书编辑如何维护作者 2011-07-22 2 2011年07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