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婕(书评人)
初识陆梅的《女孩四季》,从正午读到黄昏,文字从阅读的从容,跳跃至夏与秋纯净的爱慕。最后,在暮色深沉中,听陆梅谈往事与生死,方察觉七月的光彩流离。正是美好的一日。
遇见与自己契合的书,是一件美事。仅在此日,此时,此地,独占此书,心中便生了无尽满足。但《女孩四季》实在是可与人分享的。书是作者择出的十年的日记,经细心装帧,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五月,书与花共时,封面亦是一派微风吹拂的初夏景象。女孩的头垂向自己,像在回味又像是刚进入梦境。窗外草木明媚,窗内纱帘轻摇。如此沉静的岁月,梦想与爱,都在生长。
将自己的私人体验以书的方式加以公布,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人总是愿意在现实中过一种生活,在内心中过另外一种生活,在文字想象中再自行塑造一种生活。有勇气将信件公布的作家并不在少数,把自己私人日记公诸于众的人却并不多。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持有一份自信和笃定,必先有美好的德性,方能有美好的文字。
这是一本给女孩儿的书,字字句句,都可与好友闺蜜一同分享。适合隐秘、精致的心情,也不乏对生命、自然、艺术的思考——作者自己却是随意的。这份随意不仅源于日记的体裁,也与作者的自在心境不无相关。懵懂的童年,迷惑的少年,狂热的青春都尽了。十年的光阴过去后,留在你心底的东西究竟会是什么?
2001年4月,星期六/结束《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政治经济学》的自学考试,好心情如陈升的歌:“住在窗台上的薄荷草/它醒来的时候迎着光/如果会说话/我想它会说/啊,这样的天气,只能思念人……”回忆就这样开始:在一片四月的草长莺飞里,想起一首歌的旋律。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进入书店,进入图书馆的那一刻,会察觉到倏忽而至的满足与宁谧。长久等待着你的永远是书籍。陆梅的阅读有别于学者式的研究,也与走马观花的消遣相去甚远,阅读的过程充盈灵动,充满爱与欢喜。此刻的阅读——仅为心灵。
阅读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想必很多人都只将其作为一种消遣。瞬息万变又光怪陆离的时代,真正能在一本书所包含的世界前驻足的人有多少?与其说这是一本女人的私人日记,不如将其看作通往秘密之地的钥匙。一本书可以成为通向神奇之境的大门,在寂静中安享文字创造的另一个世界。因了阅读,原本令人焦灼慌乱的时光也变得可以接受,在品味到阅读的优美与愉悦后,这段时光才成为了享受。自由与沉静,永远是与阅读相关的两个词语。抱着一颗实用主义之心,恐怕难以在陆梅的书中获得充满快感的东西,但历时弥久,保存下来的东西才愈发显得珍贵。
陆梅在她的书中记录了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故事。故事们有流水的痕迹,但沉静光洁如青石。写大年初三,读到范老先生的文章,回忆起童年拔茅针的快乐;和顺图书馆的老房子里,一个梦境与真实交错而行的下午;由彭塔力斯笔下的水仙,想到生与死,及其生与死应有的坦然与宁静。曾有一位导演说,每写出一个字,都是对死亡的胜利。记录下有关阅读的体验,更像是在记录生命。不难想象,10年的阅读足以使尚且青涩的灵魂变得丰沛圆熟。
想来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一本书可以作为人生的“手册”或者“指南”,没有任何一条“经典旅游路线”可以保证十分的心满意足。唯有经验是能够被分享的。阅读,旅行,品味一朵花的深意,在独自的房间里进行一场玄想,都成为了值得纪念的回忆与时光——这些都能与他人分享,这就足够了。
陆梅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阅读她的文字前,曾想当然地以为“儿童文学”必然是天真纯净的,如冰心,如琦君。玲珑剔透下掩藏的玫瑰花朵,因其过于美好,总使人生出些隔阂与落寞。后来读到她的小说《当着落叶纷飞》,女孩沙莎对于疼痛的敏感,小兽般的逃匿与反抗,阿三惊人的悲惨,对悲惨的不自知……文字中的力量迫使人们去注视那个灰暗的群体,注视沙莎刀锋一样阴郁的眼睛。犹如葵花,用苦痛支撑起的另一面恰恰是明亮的花盘。《女孩四季》的色泽是柔和明丽的,却不流于琐事和女孩的小小心事。谈到镇福庵的静守师傅与自然的相守相融,讲述《夏天的故事》中四个女孩的成长,陆梅的文字总透出一股笃定。没有血泪控诉,也没有浮泛的温柔,她的作品有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历经痛楚之后的自在宽容。
像什么呢?母亲,也像姊妹。而这样的文字,注定不会与读者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