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ZK01: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辅开拓者壮怀激烈的“使命与责任”
志鸿教育集团员工认真研发产品场面
  ■商报记者 澹 泞

  教辅一直是教材“背后的女人”,教辅市场更是一块宝地。曾有业内人士分析,教辅类图书一度平均利润达到520%,占图书市场10%销售量的教辅书为出版行业带来了几百亿的产值。“要想富,编教辅。”这已是目前一些教辅编者们常用的“口头禅”。与此同时,近几年,全国每年出版的教辅书约在1万种以上——这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驱动,使各路人马处心积虑挤进教辅市场。为此,教辅编者队伍越来越庞大,甚至一些大学教授、作家也为利益所动,纷纷加入教辅的编写“队伍”,他们或担任教辅书的主编、顾问,或为教辅书题词作序,不惜利用自己的身份夸大宣传教辅书的效果,这对教辅书的“泛滥”、“混乱”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那些优秀教辅开拓者的“使命与责任”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壮怀激烈至今仍在影响着许许多多“80后”、“90后”求学历程。

  衡量优质教辅图书的尺子是什么

  据相关部门统计,在利润的驱使下,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大多数都涉及过教辅。其中有教辅读物专业分工的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教辅,也有非专业分工出版社及各种报刊社编写及出版的质量平平的教辅读物,还有教育系统自己编写直接发给辖区学生的教辅读物,甚至还有非法编写、盗印的中小学教辅读物。这些不可避免造成了教辅书市场的“良莠不齐”。于是,衡量优质教辅图书的尺子是什么?成了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目前中小学教辅图书市场极为活跃,种类丰富,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在整个出版行业中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如果从一线教学和教辅图书策划的双重视角来审视这些书的话,能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精品教辅图书却少而又少,劣质化和同质化的产品大量涌现。究其深层原因,还是目前整个教辅市场功利化、浮躁化所致,不少出版商受利益驱使,一味跟风模仿,追求上市速度和规模,而把终端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图书的内在质量忽视了、淡化了,致使为数不少的教辅图书错漏百出,引起公愤,甚至引发公众对教辅行业的“大讨论”、“大围剿”、“大维权”。

  志鸿教育、经纶文化、金星教育、北京曲一线、世纪金榜、山东瀚海书业、海澜天韵、万向思维、江苏春雨文化、江苏可一、武汉接力……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牌,何以让人记忆犹新?有专家总结指出,“零失误”、“创新”、“实用”、“仁爱”是优秀教辅图书公司的关键词。

  譬如,学者张新彦曾撰文分析这几个关键词:“零失误”——优秀教辅图书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要素。这本来是合格教辅图书的最低标准,但现在众多的出版商为了抢时间、抢市场,不能用心打造产品质量,大多仓促出书(如秋季才开始使用的高考复习用书,现在一般在每年五月以前就出版发行了),结果错误满天飞,导致“没错”反而变成了最高标准。近年来,出版商频频举起“价格战”的大旗,盲目相信价格的力量,漠视产品自身的质量,这实际上是舍本求末的行为,最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创新”——优秀教辅图书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前提,具体体现在“体例新”(体例相当于建筑图纸)、“内容新”(相当于建筑材料)和“形式新”(形式相当于外包装)。“实用”——优秀教辅图书抢占市场的制胜法宝。出版人要始终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站在引领教与学的高度,遵循人性化思想,处处为读者着想,为读者提供最精致而又最周到的服务。产品形态的定位应来源于读者的实际需求,读者需要什么我们就为其提供什么。

  教辅就是助教、助学、助考的工具

  教辅的出现和发展一起引发争议,有人说其增加了学生了负担,有人说其是教材之外的有效补充。

  山东瀚海书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青海指出,在一部分人的眼里,老是认为教辅书对应试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不利于素质教育。其实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的工具,高考的命题原则是两个,一个是有利于教学,再一个是有利于选拔人才。从高考诞生之日起,它就坚持这两选原则,这是最基本的。“它既然是有利于教学,所以说现在的高考题中,也渗透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包括探究的理念、创新的理念,都是有所渗透。对于学生个性的塑造、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发散并不是一个牵制。它有弊端,但是利大于弊。作为教辅就是助教、助学、助考,它作为这么一个工具,必然要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动。所以说,其实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素质教育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北京万象思维国际教育研究中心总经理刘增利很认同韩青海观点,他同时补充说,像农村的孩子,没有好的教育的资源,有优质的教辅书,使他们同样也享受到这种公平的教育。“我觉得优质的教辅书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是有利于教育共同的传播,应该上升到这个高度。不要一提到教辅,就是高标价低折扣散乱的原因,要把它提升到一个对教育公平的问题来看。”

  北京曲一线图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东指出,首先我们是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绝不仅仅是大家所想象的只是为了挣钱,这至少对于我们这些核心的教辅企业来讲,肯定每一家目的都是对教育也好,对文化传播也好,有着自己的非常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感。

  教辅之乱根源在哪里

  近年来,乱订教辅成为饱受诟病的社会问题。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教育部与新闻出版总署正在加紧修订《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的编辑、印刷、出版、发行工作。日前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更是已引起多方关注。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产业处处长冀素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是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管理,这是第一次明确了对资质管理的相关要求,并且新闻出版总署也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二是关于绿色印刷的问题,《通知》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教辅材料的印刷复制,要优先选择绿色印刷企业,这也是从中小学生的健康角度出发提出来的一个新的要求;三是关于教辅材料版权的问题。在《通知》中重申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的出版,根据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教材编写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必须依法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四是对中小学教辅材料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要求对质量不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的中小学教辅材料,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有关单位停止出版发行、全部召回销毁。

  志鸿教育集团董事长任志鸿则认为,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定价、低折扣的问题。当前,教辅材料定价越来越高,发行折扣越来越低,而消费者购买的实际价格并没有降低,客观上加重了学生在经济上和学业上的负担;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教辅出版读物是中小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学习读物,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就会误人子弟。因此加强质量管理,杜绝粗制滥造意义重大。

  在有的学者看来,针对教辅之乱,有关部门表示要加以规范,这合情合理。但是,教辅之乱,分析起来,根源却在于一些地方部门直接介入,又是“管理”又是“规范”,造成的结果是,被有关方面“规范”、“认可”的教辅,登堂入室,“名正言顺”地由学校组织征订、家长和学生则“被征订”,纵使有投诉,也因其官方背景,而不了了之。

  如何解决教辅领域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有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把教材和教辅的出版发行权收归国有,完全由国家统编统发,免费给学生使用;一种认为,应该把教材和教辅的采购业务彻底推向市场,把购买权交给学生,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来解决。

  实行前一种办法,就意味着教辅市场的消失和国家每年上千亿元的负担。目前,这种思路基本被否定。

  但后一种办法能解决问题吗?有位不愿透露名字的业内人士说,“充分的市场竞争一定会带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率的提高,有益于大众的利益。”

  业内专家建议,出版主管部门管好教材教辅的质量,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质量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应管好学校对教辅的使用,切实负起监督之责。

  北京一家编写教材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只有从完善制度上入手,加强中小学教辅图书出版、选用、发行环节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采用政府干预、引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手段,统放有度,疏导并用,进行教育、出版行政与制度的综合治理,才能有效规范中小学教辅图书市场,维护正常的中小学教学秩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商报数据
   第03版:教育出版
   第04版:商报封面人物
   第CG01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CG02版:聚焦
   第CG03版:人物
   第CG04版:小说
   第CG05版:思想·科学
   第CG06版:财经
   第CG07版:文史·童书
   第CG08版:书评·综合
   第MYZK01版:专刊
   第MYZK02版:专刊
   第MYZK03版:专刊
   第MYZK04版:专刊
前 言
依法维权建和谐书业
教辅开拓者壮怀激烈的“使命与责任”
本期导读
中国图书商报专刊MYZK01教辅开拓者壮怀激烈的“使命与责任” 2011-09-20 2 2011年09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