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勇(媒体人)
很少有人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剖公共性的社会问题,青年学者石勇是一个例外。他关注转型期中国呈现的各种公共性问题,并给出对群体性心理特征别开生面的观察。之所以有这样的视角,是因为心理和社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社会结构塑造了国人心理,而国人心理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石勇的《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更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对石勇而言,心理危机并非个体性问题,而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正是他对中国当下个体心理的独到观察,才让他有条件从公共性的群体心理观察中抽身,以心理分析师的角度,为那些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开出一剂良药。
从当前图书市场的心理学著作看,心理学要么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要么是励志的心灵鸡汤。石勇这本书既不是一份刻板的心理学教材,也不是谆谆教诲的励志心语。用他的话说,这本书在“术”的意义上,通过对心理学的分析、洞察和训练,意在让人们获得从头脑上看穿社会和人心真相、从心理上抵御打击的能力;而在“道”的意义上,它是对人之所以存在的重新审视和定位,让读者借此思索宇宙人生。
在石勇看来,国人的很多个体性问题,是可以通过价值系统的重装彻底改善的。他自述自己“是为了保护在今天这个时代,在处境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善良的人们在心理上不受到伤害”,才写作本书。也只有厘清社会结构中那些矛盾点,也就是那些向个体施压的现实要素,才能真正解决个体心理的危机来源,才能将“被伤害”的人们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至今,有人认为当下已经进入后改革阶段,国人的个体心理在这样的改革进程中,也呈现难以言喻的焦虑感。和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共享改革成果的状态不同,如今的中国,底层向上层流动的空间越来越狭窄,而东奔西走的空间越来越大。外出务工,背井离乡,成为底层人改变自身命运最标志性的努力,可在城市的高楼里,能够改变的往往不是漂泊者的命运,而是理想的幻灭,是奋斗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挫败感。
这种“被伤害”的状态,一直是石勇新书中关注的焦点。所以,他在探讨国人个体当下的心理危机时,提到了不确定性给人带来恐惧这一大课题的同时,还指出国人个体生存的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从近百年来看,一是五四运动之后,家族和村社共同体慢慢瓦解,个体获得归宿感支点消失;二是改革开放后,“单位”不再给人提供全方面的庇护,人们从一个“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上漂浮的原子。
正是通过对中国转型期细致入微的结构性观察,石勇提炼出塑造当下个体心理基因的种种要件,再通过个体的认知,他帮助人们重建一个让人们内心强大起来的价值光谱。而在一个“压力越来越大,钱越来越不值钱”的时代,这样的声音,无疑是值得我们倾听的。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石勇著/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版/2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