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位于山西省的西北角。右玉古来风沙肆虐,土地沙化严重,素称“不毛之地”。清代所修《朔平府志》对右玉有这样的记载:“大风拔禾,毁屋伤牛羊,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大风将庄稼连根拔起,毁坏房屋,损伤牛羊,白昼如黑夜,咫尺之内,什么都看不清。
直到1949年前,这种状况没有任何改观。转眼六十年过去,“右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全县绿化面积150万亩,森林覆盖率52%,境内森林密布、灌木丛生、气候适宜,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被国家环保局评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联合国评定为“最佳宜居生态县”。从一个曾被定义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到“最佳宜居生态县”,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谭文峰的报告文学《风从塞上来——中国右玉县六十年生态建设报告》给出答案。
书中右玉第二任县委书记王矩坤说:“右玉的事情要想办好,就要靠我们这些领头人;右玉的风沙要想治住,也要靠我们这些领头人!”王矩坤的这几句话,是对人民代表们说的,也是对他自己说的。1949年至今的六十余年间,右玉县历届县委书记、县长,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不到0.3%提高到52%,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的发展,在艰苦的探索实践中铸就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右玉精神”。《风从塞上来》试图全景式地展现这个历史过程,作者独辟蹊径,采访了右玉18任县委书记中的11位,通过对一个个“人物”的描述,反映了那一段逝去的历史,“把人物当做镜子,来映照那一段历史。”
“右玉精神”首先是“执政为民”。历届的右玉县委书记和县长,他们执政的目的,都是为了百姓的福祉。历届的右玉县委书记和县长,都是追求政绩的,他们的追求有了良好的结果,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政绩与右玉的生态保护,与百姓的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1949年10月24日,右玉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结束了将近四个月的全县徒步考察,他随即召开了中共右玉县委工作会议,会上张荣怀提出一个响亮而通俗的口号:人要在右玉生存,树就要在右玉扎根。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想要家家富,每人十棵树。县委书记徒步考察全县,只为百姓的生存与富裕。谭文峰认为,右玉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执政为民的县委书记和县长。
右玉种植沙棘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几十年来,右玉的沙棘种植已经蔚成气候。右玉坚持植树造林数十年,改善了生态环境,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经济效益却没有跟上。靳瑞林是第十五任中共右玉县委书记,他敏锐地捕捉到灌木种植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双重角色,决定把灌木种植当作战略来抓,打造沙棘柠条王国。沙棘最直接、最有效的开发就是做沙棘饮料。关于右玉与汇源的合作,谭文峰的描述充满传奇色彩:靳书记在汇源总公司温文尔雅地等了七天,而汇源的朱新礼总裁却浑然不知,因为他太忙了,接待人员就自作主张没向他通报。靳书记闻听拍案而起,怒斥汇源,十几分钟后朱新礼当面致歉。靳书记滔滔不绝讲沙棘,朱总当即决定下午亲自赴右玉考察。1999年汇源集团右玉分公司新厂建成投产,当年为县财政增加税收280万元,第二年增加税收560万元。北京汇源集团右玉分公司目前已更名为山西汇源食品饮料有限责任公司,每年仅为当地百姓增加运费一项收入就达700多万元,沙棘果增加收入750万元,每年为右玉县财政增加税收500万元以上,成为右玉的龙头企业。靳书记告诉谭文峰,和汇源合作,在右玉投资开发沙棘产品,是他在右玉干得最漂亮、最成功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