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攻关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备受众人关注。但由于它专业性极强、内容深奥艰涩,给作家创作和读者阅读带来了极大困难,因而曲高和寡。而当我翻看龚盛辉撰写、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反映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团队科研创新故事的长篇纪实文学《铸剑——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纪实》(以下简称《铸剑》),发现作者笔下的高科技通俗易懂,专家教授个性鲜活,攻关故事回肠荡气,很是抓人“眼球”,让人不忍释手,一气读完。《铸剑》不愧为高科技文学创作这个“寂静领地”的一部突破之作,它在高科技文学创作上实现了多方面的成功尝试。
精心谋篇布局,把平淡的科研生活写得风生水起、跌宕起伏。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领域,几乎涉及当今世界所有高科技学科和我军现代化建设技术需求,科技方向众多、专业繁杂。若作者不对作品内容进行科学架构,很容易滑入内容平凡、头绪不清、令人乏味的“泥淖”。龚盛辉对此十分清醒明智,巧妙地以国防科技大学数十年科研攻关为总揽,以超级计算机技术、电子科学与工程技术、航天技术等重大科学方向攻关为主线,作品实现了结构纲目清晰、内容庞杂有序、推进有条不紊。在此基础上,作者把学校的自主创新历程,放在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这个大系统中来思考,摆在世界高科技及其军事、战争中的应用这个大背影下来考察,定位高远、视野宏阔,让读者通过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这个“窗口”,既能看到世界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又能看到现代战争的刀光剑影;既能看到我国国防建设的紧迫形势,又能看到我军现代建设日新月异的喜人情景;既能看到世界强国对发展中国家“咄咄逼人”的扼制战略,又能看到我军科技工作者“背水一战”的雄心壮志……作者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巧妙架构、科学拓展,把一个学校的自主创新历程写成了中国与世界强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殊死较量,变成了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史和我军现代化建设史的缩影,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引人入胜、令人振奋!
巧妙运用比拟,把深奥艰涩的高科技写得可视可感、生动有趣。作者难写,读者难懂,是高科技文学创作的“硬伤”。作者努力突破这一“瓶颈”,并取得了成功。如“磁悬浮整车稳定悬浮控制技术”,大部分看了都会觉得云里雾里,但在《铸剑》里却变得这样形象生动:“由四五个单转向架组成的磁悬浮列车整车,需要加速减速,需要拐弯爬坡,车厢里的乘客分布也不均衡,它就像四五个壮汉抬着一大桶水,既要在山间小道上奔跑,还要桶里的水不晃荡。”巧妙的比拟,成为作者破解高科技难写难懂这一“死结”的“灵丹妙药”,在作者笔下,“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精确打击目标识别”、“C4ISR”等抽象艰涩的高科技,变成了“导弹的眼睛”、“导弹的大脑”、“战神的头颅”等可知可感的实物,让高科技从“天上”落到了“地上”、从“遥远”走到了“眼前”、由疏远陌生变得形象亲切,极大地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还把比拟这一文学手法,运用于科技攻关过程的描写。比如,用“开采富矿”来描写量子信息探索历程,用“军人走路的姿势”来隐喻科学家科研攻坚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不仅有效避免了作品中攻关历程描写的雷同,而且令简单枯燥的科研生活变得妙趣横生。
充分挖掘细节,烘托感人氛围,塑造人物性格。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细节,并运用细节塑造鲜活的人物性格。喝酒抽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知识分子的特点。比如在写作梁教授时通过一“酒”一“烟”两个细节,一个豪气干练又严谨细致的科学家形象跃然纸上。科研工作者工作环境单一、科研工作单调、日常生活枯燥;他们日子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他们的感情世界也有酸甜苦辣、冷暖人情。作者在尽量挖掘科学家科研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深入他们的感情世界,一经发现情感点,便把它写深写透,极力渲染营造感人肺腑的文学氛围。尤其是描写俞午龙牺牲的故事时,作者一写他连续数日带病工作,又写他深夜突击任务,再写他带病外出执行任务,终于倒在出差途中再也没有起来,然后作者继续叙述战友们悲伤,当读者最后读着那一个个倒在征途上那一个年轻战友的名字里,泪水早已噙满眼眶。把高科技作品写得如此感人肺腑,很是难得,这也是《铸剑》最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