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川(书评人)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以艺术作品风格狂野不羁、追求极致般离经叛道而备受争议。1946年,玛丽娜生于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标准的“红二代”,并自小就反映出脆弱、敏感却能坚强忍受枯燥生活和巨大压力的性格特质。
前南斯拉夫跟其他的苏东国家不同,文化上尤为宽松。让玛丽娜真正获益并取得投身行为艺术力量和方向感的,是在贝尔格莱德美术学院就学期间。传记作家詹姆斯·韦斯科特所著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一书,在回顾她这段成长经历时提到,“玛丽娜情感外露的个性使她极容易‘把生活融入艺术’”——这将成为她毕生事业和生活的主题,并因敏感、脆弱和坚强的性格特质,让“融入”变得无比尖锐。
1970年,25岁的玛丽娜在刚刚接触最为前卫的行为艺术作品时,还感到颇为窘迫,但为了获得自由,开始尝试各种带有挑衅性的行为艺术表演或提案。而在她日后出走阿姆斯特丹,逃离了母亲控制而获得自由后,新的要挣脱的对象变成了整个社会秩序,也可以说是工业社会、现代性及其支配的社会文化。只有理解到这一点,在读《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一书时,才能从玛丽娜参与过的各种离经叛道、迄今仍将有相当人无法接受的行为艺术作品中看出深意,才能理解这样一个内心幼弱、暴躁敏感的女子居然可以长期间经受撞击等自戕式伤害的表演。
玛丽娜早期的行为艺术作品中,一个在大火上磨砺自己的表演,对她本人有特别的意义。詹姆斯·韦斯科特在这本传记中评价指出,该次表演像“一个通关仪式”,“而她刚刚通过关于勇气的自我检测”,并由此获得支配自己身体和表演方式的力量。
尽管如此,玛丽娜还需要一个合作对象、一个爱人、一个引领者、一个可以通过伤害她并满足她的伤害欲而让双方得以探索行为艺术边界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她三岁的德国艺术家乌雷(乌维·赖斯潘),他们在相遇后,携手创造出让世界瞠目结舌的各种行为艺术,并让玛丽娜最终成长为国际知名行为艺术大师。但在1988年,玛丽娜和乌雷分手,她开始更多的尝试结合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艺术表演,进入学院讲学以培养更多的年轻行为艺术家。
通常而言,传主许可传记作家并给予各种配合支持而写出的传记作品,都会充斥着大话、谎话、可耻的辩护。《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可能是这类传记作品的一个例外,詹姆斯·韦斯科特获许参阅玛丽娜提供的所有档案文件,玛丽娜如实流露了她的脆弱、她的狂野、她面对母亲时的无力感,她苍茫混乱的一生及心路历程——很可能,这就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风格的又一款真实表现自我伤害的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