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国家的代表性企业是该国国力的一种展示,这种说法绝非谬言。如今衡量国力的标准不再是该国能动用的军舰或者兵力的数量,而是其所拥有的实力企业的数量。由韩国6位知名管理学家共同撰写的《为什么是三星》全面解读了这家全球顶级企业的成长史。
三星集团始于1936年,以马山碾米合作厂的创设为开端。两年后,三星集团的前身三星商会成立。三星集团在1950年代后半叶起成为韩国经济界的明星,之后便向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进军,现已成为领军半导体、计算机、商用电子产品、基因工程、手机等尖端产业的知名企业,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从某种程度上说,三星的历史代表着整个韩国企业的历史。
韩国国内市场规模太小,人口不足4800万。所以三星电子产品有80%以上都是外销的,走向海外既是一种原始生存、扩张的需要,也是三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以世界市场为舞台来开展企业活动的企业,才称得上是国际化企业。三星集团国际化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就是现在的集团会长李健熙。他自1970年代初期就定下了三星向海外、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基调——以技术跻身国际市场和“一等”主义(在所涉足领域都做到第一)。
1990年代初,李健熙会长一次到美国出差,到美国商店里面转了一圈,就发现三星的产品外观不好,摆在很角落的位置而且上面浮满了灰尘。而SONY的产品摆得位置特别显眼,而且卖的价钱特别高。李健熙发现三星的电器看起来特别大,拆开来零部件特别多,这就意味着成本高,但是售价反而比其他企业低20%左右。“人们想起来这些产品,就觉得是二流的产品,没有人觉得是世界一流的。”李健熙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1993年,他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发表了著名的《法兰克福宣言》,三星电子开始了“新经营”的运动。三星人把这场运动解释为:“产品一流化、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树立优秀企业公民形象的企业经营革新运动”。三星开始了进行全方位品质经营和世界顶级的战略,核心就是“变”。
马克斯·韦伯曾指出“理念驱动企业”,三星的经营思想正是三星集团的驱动器。《为什么是三星》一书指出,在众多韩国企业中,唯有三星把“实业报国”定为社训。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推动着三星的发展。三星不是一个不分国籍的跨国企业或者全球企业,而是一个具有韩国企业特色的公司共同体。三星是传统的韩国式公司共同体,也是家族企业共同体,深受儒学影响;它还是合理化经营的共同体,具有面向公司内外的竞争体制。一方面,三星共同体的员工作为“三星人”,团结在会长周围,形成了以会长为中心的坚固的家族式纽带;另一方面,作为三星共同体践行合理化经营,积极参与激烈的外界竞争。三星人从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害怕就不去海外发展。2003年北京SARS非常严重的时候,三星的韩国员工没有回到韩国去,全都留下来了,一直在中国工作。三星人在一般情况下,也是非常努力的,都是每天工作12个小时或14个小时,甚至主动放弃休息日。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三星电子对外投资一直注重在表面。进行投资时,常简单比较人工费用高低等因素,或者在竞争对手后亦步亦趋。制定投资目标时,也常把重点放在如何应付他国贸易限制,或者通过缩减制造成本提高竞争力,这种以量为主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库存和债务的持续增加。1997年,三星的海外法人亏损高达6.7亿美元。三星清理了数十家海外法人,并增资13亿美元,拯救了海外市场。 “通过这些,把机构精简得非常合理,就像一个人没有多余的脂肪,剩下就是强健的肌肉”。
为什么从厨房到起居室每一个角落的产品都有三星?为什么能挑战苹果、成为全球营收最高的科技公司是三星?为什么一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负债累累、几近破产的企业,十余年间就浴火重生,一跃成为“国际巨星”?《为什么是三星?》给了读者最好的答案。一家优秀的企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的成就需要不断的努力、改革和创新……只有坚持这种努力和革新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