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从中国最早的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已过百年。但与美国历经两百多年才形成较成熟的市场相比,中国的证券市场就像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处于长大成人的关键阶段。巴曙松在这个时候重译《证券分析》,无疑是给这个“孩子”指明成长的方向。
《证券分析》一书是本杰明·格雷厄姆在经历了1929年大萧条后写作完成的。在这本书中,格雷厄姆全面论述了自己的投资理念,并首次提出“价值投资”的观点。1934年首次出版后,这部著作在八十年的时间里先后6版,被无数华尔街投资人奉为圣经。
时至今日,1929年的大萧条已渐渐远去,没有亲身经历那场灾难的人们早已无法感受到其中的痛楚,也无法体会格雷厄姆写作这部巨著的初衷。甚至有些人认为,格雷厄姆的理论过于保守,不再适合如今繁荣发展的证券市场。
但是,评判经典投资类图书的价值,市场才是最有发言权的。2007年的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证券分析》的智慧不朽,给将价值投资扔到脑后的人们狠狠上了一课。年初的牛市盛宴让人们逐渐丧失理性,他们不再满足于追求长期稳定收益,转而追求赚快钱、赚大钱。然而,市场的疯狂不会没有尽头,股价冲上顶峰后的直线下跌,让人们再次品尝到忽视价值投资的恶果。很多人将这次金融危机与1929年的大萧条相对比,但其实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1929年,格雷厄姆的著作尚未出版,人们没有应对市场起伏变化的方法;但是2007年,“价值投资”已为所有投资者耳熟能详,人们拥有应对市场的方法,却选择将它扔在一边。
其实,投资是没有秘密的,应对市场波动的方法早在80年前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正如《证券分析》第6版的首席编辑塞思·卡拉曼在前言中写的:“投资的真正秘诀也就是没有秘诀。自 1934年《证券分析》第一版面世以来,价值投资的每一个重要的因素都已经向公众阐述过多次。正是因为有很多人没有遵循这一永恒且几乎万无一失的方法,那些采用这些方法的人才能一直保持成功。人性总有这些弱点:从众、渴望暴富、奢望不劳而获。只要人们仍然屈服于这些人性的弱点,价值投资就会继续。”
聪明的投资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坚定地追随价值投资的理念,比如市盈率鼻祖约翰·内夫,基金业先驱约翰·博格,以及格雷厄姆的学生、股神巴菲特。巴菲特一生追随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将其视为自己的灵魂导师。他曾说过:“57年来,我一直遵循着两位恩师阐述的投资路线图。对我而言,没有任何理由再去寻找其他的投资方法。”在为第6版撰写的序言中,巴菲特也提到,在他的丰富藏书中,有四本最为珍视,而其中两本是不同版本的《证券分析》。
《证券分析》一共出了6个版本,而第6版无疑是最好的版本,因为它既揭示了格雷厄姆的理念,又与当前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更值得称许的是,编者没有为了增加这本书的时代气息,而对格雷厄姆的原著随意修改,而是在完整保留原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为每一部分增加导读,架起一座桥梁,将八十年前的智慧与八十年后的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这本书撰写导读的10个人中,有人一直遵从格雷厄姆的教诲,有人坦言自己在职业生涯过半时才开始阅读这部著作,也有人指出了书中的不足,但他们都承认,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恒久有效,历久弥新。
经过近八十年岁月的洗礼,格雷厄姆的不朽智慧被证券市场一次又一次的沉浮起落所反复印证。对于当前中国的证券市场而言,这部作品能够为动荡的市场注入了一股安定的力量,而对于处于变幻莫测、反复无常,甚至险象环生的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而言,这部作品将引领大家告别疯狂,重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