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难点在于想真正“走进去”,而不仅仅是“走出去”。要真正实现有效阅读,产生文化影响,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都是巨大的。欧美国家又不像亚洲国家那样,和中国天然的有一些文化共通性,要克服的障碍比较多。在表达方式、阅读趣味、审美情趣方面,其实都有很大不同。如果仅仅是简单的翻译一下现有的作品,不太容易获得西方读者的认可。像译林社以“定制”方式和外方合作,由他们来进行表达方式、设计制作等方面的把关能较好地克服这个问题,但是这样“打磨”的“定制”产品限于人手、精力等制约,不会太多,而且愿意这样来开发中国文化选题的出版社在欧美也比较有限。如果真的要取得良好效果的话,可以像开办孔子学院一样,在欧美直接设立出版社,高薪聘请当地出版业的专业人士,致力于在该国出版中国图书,先期可以以基金支持的方式,不重点考察商业性,等培育发展一定时候,建立起专门的销售渠道和稳定读者后,即可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这类出版机构所起到的文化辐射力可能还可以超过孔子学院。
■刘光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合作部主任)
针对欧美走出去的难点主要在于, 一是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容易造成误解,二是文化差异导致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不够。建议加大走出去相关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在政府部门、国内出版社和国外出版机构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合作关系,同时创建出版走出去精品工作,在努力创造出版输出大国的同时,向版权输出强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