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在京剧学术研究领域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京剧史料研究整理,大多集中在名家传记、趣事掌故以及其他一些与舞台表演相关的领域,这些资料的用途和价值当然不容低估,但相比较而言,人们更关心的是它的一般性文化蕴含,至于对京剧自身的学理、学术性探讨的作用还显得有些落寞。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京剧研究所遇到的瓶颈,它不是京剧研究的“一己之私”,可能还与中国当代文化建构的大问题相关,当下的中国文化“舶来品”意味十足,京剧却是一个地道的土生土长的“玩意”,用我们熟悉的那一套学术理论去解说京剧现象,多少都会让人感到有些捉襟见肘。京剧学术研究和京剧史料整理是一个有机整体,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出版的意义,它的特别学术品格和文化品性得到了进一步张扬。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与“谈往录”、“回忆录”和某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不同,前者是未加修饰的现场实录,就像“原声带”和“老照片”,它们不是“新”的,在泛黄的纸页和并不十分清晰的声音中,还有许多历史文化信息等待人们去挖掘和探讨。而后者则多少都有些“新”的痕迹,都经过了一些当下意识的筛选和过滤。显而易见,《汇编》有“全编”的性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全”,但这个努力的意图是明显的,其价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隐藏在了这种努力之中。编选者的初衷就是把清代涉及到京剧的报刊资料和其他有关出版物汇编到一起,事无巨细,争取一网打尽,给研究者提供一份尽可能“全”的研究资料,除此以外似乎别无目的。但这种无目的其实是最大目的,站在特定立场上看,《汇编》也可能显得有些臃肿,但作为一个开展并不算充分的研究领域,许多有意义的话题和研究资料就像埋在沙里的金子,不把沙子挖出来一起汰洗,金子怎么能够得到呢?《汇编》给人提供的是一座矿,而不是直接进入流通市场的翡翠和钻石。作为读者我在《汇编》中就找到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它们对于我来说就是金子,就是宝藏。
浩浩十大本的《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涉及到南北东西数十种报刊杂志和出版物,找到这些报刊杂志和出版物本就不容易,从中寻觅出有关京剧的史料似乎更难。这个动议、这种企图,要有胆量、有力量,有一种学术建构的野心。对《汇编》工作的资助者、研究整理者和出版者,我感到由衷的敬佩。现在看到的只是“清代部分”,据说民国和当代的部分也在“汇编”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整个《汇编》完成的时候,必是一件影响中国当代学术建构的大事,是影响当代也影响历史的大事,因此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