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今年10岁,是个大生日。从2004年开始,上海书展一年年地长大,一年年地愈加红火。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自2004年归属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之后,在上海出版版图内属于社科文板块,除了书展最初的一两届,以及在虹桥举办的几届之外,我们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展台位置长期固定在中央大厅两侧楼上的两条狭长走廊。形象一点,如果说中央大厅是老式石库门房子的客堂,那么我们的位置大约就是厢房,只不过这厢房不在客堂两侧,而在两侧的楼上。
中央大厅是书展的心脏地带、核心位置,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书展主办方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将这块风水宝地的大部分,留给了中国出版集团和每年更替的主宾省,仅保留一小部分作为中心活动会场。说实话,对于出版局的这一安排,我们这些上海的出版社开始或多或少总有些腹诽,总觉得上海局胳膊肘向外拐,将好地方给了外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展一年比一年热闹,影响一年比一年大,我们也逐渐理解、体会到主办者的苦心。拿出这一块风水宝地,看似是上海出版的损失,赢得的却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以及全国诸多省市出版机构的口碑和大力支持,这正体现了“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和气度。也正是秉承了这一精神,上海书展不再停留在一个地方性书展的地位上,影响逐年扩大,终于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书展乃至文化活动。而我们这些在厢房里等待读者上门的出版社,随着书展人流的壮大,中央大厅日渐拥挤,也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每年的销量都在上升。
上海书展对于上海的爱书人来说,是一年一度的嘉年华;而对于我们这样的出版社来说,也是一年一周的狂欢节。由于没有自己的直销店——尽管总有读者以为我们就是淮海路的上海香港三联书店。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目击自己的产品直接面对读者的机会。于是,原先整天窝在办公室凝固、单调空气里的同事们,都来到了这个悬在半空的厢房里,吆喝,招揽,做一回行商小贩,仿佛回到了“火红的年代”。
早晨开馆之初,人气不旺,或者客堂里的人流还未分散到厢房,于是,一个个趴在栏杆上,巴巴地看着底下热气蒸腾的人群。终于,厢房也热闹起来,展位里人头济济,收银居然要排队了。收银员忙不过来,读者有些怨言,怎么这么不专业,这么慢。于是,就要不停地解释,“我们不是书店,是出版社,一年才来一次”。“哦,你们不是书店,那淮海路那家……”哈哈,真是费神。也许读者不知道,那个收银的居然是我们的董事长、总经理。
书展的一周,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极为劳累的一周,但也是快活的一周。一周没有各种会议,一周不需要呆坐办公室,一周看着自己或同事策划的图书被读者买走,一周不断听到“哟,三联书店,有好书的,进去看看”,快乐、满足、骄傲,当然也有失望、惭愧,各种感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在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这么充实过。
正是这每年一次的书展,让我们这些编书的与读者靠得那么近,让我们能直接倾听、观察读者的需求,让我们在闭门造车的沾沾自喜中警醒,也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体会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教诲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