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童书·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谣是写给孩子们的快乐诗
《好爸爸童谣》张贤明著/天天出版社2013年8月版/30.00元
  ○傅威海(编审)

  我在幼儿园,想着动画片。/放学跑回家,动画已放完。/谁开的电视机?谁放走动画片?/要留给我看!要留给我看!

  张贤明的童谣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书写孩子们的当下。这首题为《谁放走动画片》的童谣,不仅写出了孩子对动画片的痴迷和热爱,写出了孩子在错过动画片播放时间之后那种天真的思维方式,而且写出了孩子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动画片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童谣,无疑最容易撩拨起隐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情绪,引起他们的共鸣,然后兴奋起来,跳跃起来。这是童谣的力量,也是童谣的价值。

  童谣是写给孩子们读的诗。人长大之后,不一定都喜欢诗,更不一定把读诗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在童年,每个人都会读大量的童谣。从伊呀学语开始,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读童谣,然后在幼儿园和小学,老师还要教我们读许许多多的童谣。另一方面,和当下成年人对诗歌的冷落相比,几乎每个孩子对倾听童谣、背诵童谣都乐此不疲,因为孩子需要属于他们的诗。这也是童谣拥有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然而,和巨大的需求相比,童谣的创作在相当一个时期以来严重不足。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现在幼儿园和学校教给孩子们的童谣,书写孩子们当下生活的少之又少,大多都是他们的父辈甚至祖父辈读过的童谣。当然,童谣和我们成年人要读的诗歌和散文一样,需要经典,需要文化的积淀,可是那些把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与孩子的心境链接在一起的当下童谣,无疑更加珍贵。

  不知是什么原因,学哲学出身的张贤明却喜欢上童谣创作。说实在话,为儿童创作是一件很苦的差事,需要作者蹲下身躯,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思考眼前的一切,还必须学会用儿童的语言去表现你观察到的一切。让人想不到的是,半路出家的张贤明在做这些事情上,却表现得得心应手。他写的童谣不仅直视孩子们当下的生活,而且充满了童趣。

  除了书写孩子们的生活,古往今来的童谣又都注重知识的传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储备文化能量。在《好爸爸童谣》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童谣,这种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的童谣,还有那些讲述做人道理的童谣,显然不可能完全是儿童的经验,但是在向儿童传播人类经数千年实践而获取的知识和道理时,必须使用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视角,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喜欢读,喜欢背诵。十分难得的是,《好爸爸童谣》的作者在这方面的手法十分娴熟。啄木鸟、萤火虫、鹈鹕、螃蟹、乌龟、鳄鱼、猫头鹰,都是小朋友们熟悉的动物,丁香花、栀子花、梅花也都是孩子们耳濡目染的植物,但是有关它们的知识孩子们并不一定都知道,作者根据孩子认知事物的特点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把他们一一编进童谣,或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或书写它们在大自然中的百般状态,让孩子在不经意间结识人类的伙伴。

  读《好爸爸童谣》,你能感觉到一个略带顽皮的父亲和他年幼的女儿或者儿子一起,在家里胡闹,在大自然中疯跑,然后一起好奇、一起思考,一起编织有关未来的梦想。这是童谣书写当下带给我们的最大阅读快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专业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06版:文化·人物
   第07版:小说
   第08版:生活
   第09版:财经
   第10版:童书·文史
   第11版:书评·综合
   第12版:书评·综合
   第13版:中国传媒周报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综合
   第16版:综合
探索全新的少儿文艺精品生产方式
童谣是写给孩子们的快乐诗
品书论道味更醇
爱让我们懂得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曹文轩:《羽毛》落地听有声
中国图书商报童书·文史10童谣是写给孩子们的快乐诗 2013-10-15 2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