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童书·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史
爱让我们懂得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爱的历史》[美]西蒙·梅著孙海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45.00元
  ○孙海玉(书评人)

  思考爱,一直是西方思想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伦敦国王学院哲学教授西蒙·梅的这本《爱的历史》既非开创,更不算总结,它是历史上众多头脑丰富的思想者们一直进行的智力尝试,无解,却合力冲刷出西方文明的河床,由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普鲁斯特、弗洛伊德这些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奠基者,带着他们爱的观念奔涌而来。神爱、欲爱、友爱、纯爱;博爱、独爱、同性爱、异性爱;爱的无条件性,爱的有条件性;爱上爱的对象,爱上爱的本身……这些贯穿西方传统的爱的观念,无一例外地溯源至西方最重要的经典——《圣经》,于是有关爱的讨论简化为最本质的诘问:人类能否不再需要上帝,而自己成全爱?

  对爱的所有召唤曾经唯一地指向上帝,并以此为爱赢得了最高德行。但对上帝的爱始终无法安慰所有人,就如对上帝的信仰无法拯救所有的灵魂一样。在拼尽全力地爱上帝之后,中世纪的人类突然陷入无可名状的虚脱,并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思索,人类有没有成为爱的对象的可能?

  爱的客体由上帝转向人类,人值得爱,也值得被爱。只是爱的方式该如何呢?诗人、音乐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们穿越神圣和世俗的界限,在浪漫主义和情欲之爱的双重洗礼中重温爱的真实与虚幻,爱是有条件的吗?是无私的吗?爱让人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吗?书中有一个关键词root,并衍生出rooted,rootedness。我将其译为“归根”,为的是呈现出比“归属”更强烈的固着感。人类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怀有强烈的脆弱感,这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命题,而吊诡在于,我们在自身之内无法找到归属感,必须依赖某项外在的力量。人类历史难道不正是一场“归根”的历史吗?只是,这“根”在何处?

  蒙田说两个人相爱,“因为你是你,因为我是我”;斯宾诺莎认为要爱一个人,不仅爱其精神,也爱其肉体;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将爱推向繁衍的目的,尼采说“爱命运”,因为个体不过是命运的一部分。倘若上面的任何一位说出了爱的全部真相,无论爱自己、爱他者,还是爱上爱本身,我们便再也无需承受失去家园的痛楚,寻找救赎的诱惑。只是,时至今日,人类还在荒原上独行,依靠普鲁斯特那重现的时光,追忆那靠不住的爱情(或是爱着的感觉)。作者集结了这些智者,自己却没兴趣扮演成另一位智者,给出二元答案,他乐于核查历史现场的诸多细节,把那些伟大名字放入历史的时光机中,细细研磨他们对爱的鲜明态度背后是怎样的时代际会。他本是一位严肃的哲学学者,但这主题太过贴身,所以他总是带着一点点现代人怀疑一切的态度,仿佛从学术的静水深潭中冒出来,吹个泡泡,提醒读者,无论你是否认同这些先哲,爱始终是一种自我的能力,而真正懂得爱的人,一定是自由的忠实信徒。

  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懂得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生命,看待这个存在过的世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专业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06版:文化·人物
   第07版:小说
   第08版:生活
   第09版:财经
   第10版:童书·文史
   第11版:书评·综合
   第12版:书评·综合
   第13版:中国传媒周报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综合
   第16版:综合
探索全新的少儿文艺精品生产方式
童谣是写给孩子们的快乐诗
品书论道味更醇
爱让我们懂得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曹文轩:《羽毛》落地听有声
中国图书商报童书·文史10爱让我们懂得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2013-10-15 2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